3月官方制造业PMI数据创历年同期最低,制造业扩张乏力,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确保铁路投资稳定增长,被视为打响财政刺激的第一枪。如何“坚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央行是否有望通过降准降息来放松货币政策,大智慧通讯为您梳理监管层、机构、专家等各方观点,探寻稳增长政策的推出路径。
**经济持续减速,稳增长举措如何推进?**
有机构高级研究员对大智慧通讯社分析,尽管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承认经济增长存下行压力,但今年1-2月的数据之差可能还是超出了当局的预期,1-2月工业增长8.6%,对应的GDP同比增速应该跌破了7%,所以当局需要尽快推出稳增长措施,没必要等到3月数据,否则“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承诺就会落空。
“周三常务会议提出的各项内容,实际上就是之前李总理表态的稳增长举措的部分落地。他强调不能忽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困难和风险,要有针对性地陆续出台相应有力措施。”该研究员指出。
早前3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曾明确提出三方面要求,一要坚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二是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三是要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针对“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国务院提出,要“抓紧出台已确定的扩内需、稳增长措施,加快重点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及时拨付预算资金”。
前述研究员对此认为,“已确定”表明国务院早已部署好稳增长的预案,预计除国务院点名提出的“重点项目投资”外,稳增长方案中,会涉及财政、货币、外贸等方面的内容,稳定房地产行业也有可能成为稳增长政策的一部分。
李克强总理日前到东北调研,关于未来政策,他表示要以改革促发展,然后谈到以调结构来稳增长。比较而言,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希望稳增长的态度或许比李克强更为明确和急切。张高丽3月31至4月1日在河北调研经济运行情况时,比较直截了当地表态,要扩大消费需求、加快重点项目进度,稳定外贸,然后才说要深化改革。
美国银行的最新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表现疲弱的原因在于,受到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的双重影响。中国当局将更倾向于着手处理周期性问题而非结构性问题,以便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报告分析,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主要财政拖累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关于这一点,一个强大的证据是,政府和准政府机构在银行中的存款总量出现了异乎寻常的较高增长(2014年2月份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8.3%和23.6%)、零售销售增长速度的大幅放缓、以及固定资产投资(FAI)增长速度的放缓。
“中国政府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扭转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额外拨出更多资金来投入社会福利项目,但预计不会出台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性措施。实际上,我们认为中国政府需要认识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背后的主要因素,并出台合适的抵消性措施来阻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至少阻止周期性的增长速度放缓)。”报告称。
花旗分析师桑德斯预计,中国当局将重新开始采取信贷宽松措施,以应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局面。
在前述研究员看来,政府在稳增长政策框架上,或许会有以下特点:一是稳增长的根本目的是保就业,不是刻板地保速度。只要就业不出问题,就没有必要过于紧张,就可以接受7.5%以下的增速。二是如果GDP增速低于7%,有可能严重打击各方面的信心和预期,高层应该会力求GDP增速不低于7%。三是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去年政府没有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成功保住了7.5%的增长目标,就目前情况看,高层仍不希望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四是高层可能会在各个层面考虑稳增长措施,其中,投资、货币政策和和汇率政策将是主要的着力点。五是“向改革要动力”,其着眼点是长期动力,高层不应该指望改革来应对短期经济波动。
**降准降息,业内观点不一**
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的形势下,央行亦面临稳增长的命题,市场对“降准降息”的预期升温。不过,央行日前通过旗下刊物《金融时报》发表评论题为《中国经济需要“降准”来刺激吗》的评论文章,暗示降准不在目前政策选项内,即暂不会通过“降准”的方式刺激经济。
该文章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对投资和债务的依赖还在上升,经济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值得关注。在此背景下,继续“降准”将会延缓金融机构和企业去杠杆进程,影响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此,有必要继续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政策取向,除非发生重大风险,货币政策操作仍将会继续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
在稳增长是否有必要降准降息的问题上,学界和业界也存在不同的声音。
“央行会动态调整差别准备金政策。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都是现实的,不能排除。”有业内专家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就近期的情况看,尽管货币市场利率在下行,但是基础贷款利率还在上行,眼下,央行稳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直接降息。
该专家并指出,虽然贷款利率放开了,但多数商业银行还是参考基准利率为贷款定价。降息,会有效影响贷款利率。就央行一贯行事风格看,央行仍可能走“先数量工具、后价格工具”的老路,即可能先降准再降息。
“央行可以继续引导汇率稳中略贬。如果贬值导致资金流出和流动性趋紧,则可以降准。如果数量型工具无法有效降低贷款利率,则央行可以降息。”该专家进一步解释称。
这种判断亦有历史依据。2011年四季度至2012年5月,央行希望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率(RRR)来支持经济增长。事实上,公开市场操作和下调RRR只是压低了货币市场利率,未能压低最终的信贷利率。最终,央行不得不在2012年6月和7月两次降息。
中国银行近日发布的2014年二季度经济金融展望分析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速趋缓、利率中枢抬升的背景下,二季度偏紧的货币政策立场可能较难维持。同时,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货币政策也将表现宽松,预计央行将综合采取公开市场操作、SLO、SLF等工具动态调节市场流动性水平,年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不过目前利率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央行降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较低。
不过,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他表示,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系列稳增长举措,融资成本成为重要关注点之一,由此导致市场降准传闻更盛 。但眼下市场流动性相当宽松,降准并非降低融资成本的对症之药,而真正有针对性的举措其实应该是放松银行对铁道的投融集中度限制和适当调低28天正回购利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鄂永健也认为,近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降息的压力。但目前贷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开,LPR已经推出,贷款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市场化,降低贷款基准利率的意义已经不大。且降低存款基准利率也受到金融脱媒、存款利率上升压力较大的制约。在新的利率传导机制形成以前,预计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会比较审慎。
鄂永健分析,一方面,2014年,通胀压力总体不大,宏观调控将在“稳增长”和“控风险”之间寻求平衡,总体基调保持稳健中性;基准利率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应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使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缓解银行的存款增长困难,进而促使银行扩大信贷供给。
无论是财政政策加快支出进度、推进营改增改革、减轻中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等方式,还是未来降准和降息,亦或是再次用房地产来稳增长,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力度等举措,一句话,国务院希望稳增长举措“加快推出、尽早见效”,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改革的阻力不容低估,能否见效恐不宜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