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 罗雨泽
对于外贸形势,我们既不宜盲目乐观,也不应过于悲观。以美元计价的一季度出口虽然下降了3.4%,但进一步分析,有两点值得欣慰:一是从月度数据来看,已出现明显改善迹象。2月份我国出口下降了18.1%,而3月份下降幅度仅为6.6%;若剔除去年受异常因素影响较为严重的对我国香港地区的出口,3月份实现了6.8%的正增长;二是除对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外,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与2月份相比普遍转好。2月份对贸易影响较为严重的严冬恶劣天气因素已经消除。
预计二季度我国出口将好转。一是包含非正常贸易的高基数因素不再存在;二是不但实际出口3月份较2月份有明显改善,而且出口先导指数也有明显提升,3月份出口先导指数较2月份提升0.4,今年一季度月平均值达到41.6,与2013年第4季度相比增加了2.2;三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下降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一季度锻轧铜、铜矿砂、铁矿砂、原油和煤进口均价分别下降11.2%、8.9%、8.0%、4.8%和14.2%,进口量增长也比较明显;四是人民币对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贬值将有利于出口。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计算,截至4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和日元中间价今年已分别贬值1.0、1.3和4.1个百分点。此外,外部环境预期较去年有明显改善。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较1月份调低了0.1个百分点,但预计2014年增速仍达3.6%,比2013年高出0.6个百分点;预测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量增长4.3%,比去年提高1.3个百分点。
需要关注的风险是,日本于4月初将消费税由5%提高到8%,进口需求部分已提前释放。大幅提高消费税后,会进一步压制其进口需求;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对我国出口形成利好,但美国坚持退出量化宽松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强,会加剧新兴市场的波动风险。
长期来看,“外部环境好了、我国出口就好了”的逻辑未必一直成立。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增强,使我国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应强化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战略协调,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优化我国产业在全球的布局;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园区试点建设和内陆沿边开放,总结经验,探索开放新模式;深化经贸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多渠道、多方式并举,大力提升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水平,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培育和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