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一些小城市的房价下跌,一些公司开始出现违约的情况。但即便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区负责人李昌镛(Changyong Rhee)认为中国遭遇全面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仍很小。
李昌镛在接受专访时,给出了不用过于担忧的如下理由:
1. 中国的债务大部分属于内部债务。诚然,中国的债务水平令人担忧,有数据显示,将中国民间和政府债务加总后,规模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两倍。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利率上升,企业和地方政府将如何偿付这些债务成了一个难题。周一,IMF发布的最新地区经济展望(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的7.7%放缓至7.5%,2015年增长率进一步放慢至7.3%。
李昌镛称,中国肯定会出现更多的信用违约。但与泰国或韩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情况不同,中国的外债规模并不很大。据中国外汇监管部门的数据,中国全部外债仅占GDP的9%左右。而韩国在1997年时,外债占该国GDP的约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如果人民币进一步贬值(今年迄今为止,人民币兑美元下跌约3%),不一定会导致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务急剧增加。如果出现债务激增的情况,企业破产就会滚雪球式地蔓延。
2. 中国政府债务水平低。与许多发达经济体一样,中国政府的预算呈赤字。但赤字水平相对较低,仅达到中国GDP的2.1%左右。据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包括中央政府和负债更高的地方政府在内,中国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53%左右。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的政府债务与GDP基本相当,而日本的政府债务大约是GDP的240%。
这意味着,一旦借款方处境窘困,中国有能力增大支出力度,抵消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中国甚至有能力救助银行或政府认为大到不能倒的借款者。如果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中国还可效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美联储)和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通过购买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即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李昌镛说,如果不幸的事情发生,中国能够应付,转危为安。
3.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经济发展类似,都是由中央政府计划的。尽管中共领导人对具体经济决策过程的控制程度很容易被高估,但其对政策的影响力却让美国和其它民主国家的决策者羡慕不已。
美国国会在2008年末拒绝了前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Henry Paulson)遏制金融危机的第一个方案。而中国经济当局拥有更广泛的自主权来实施政策,无需获得全国人大的批准。中国大多数银行为国有银行,国企依旧主导该国经济。
中国可以指导银行如何放贷、向谁放贷,甚至可以告知大型公司如何投资、向哪投资。这似乎是中国领导人竭力避免的一种解决方案,不过这种做法仍未摈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和欧洲的央行官员发现,即使利率处于纪录低位,似乎也不能促使银行发放贷款或促使企业借贷,这种情况导致欧美国家经济危机加剧。
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可以作壁上观什么都不做吗?李昌镛说,绝对不是。中国需要将经济改革坚持到底,以降低对出口以及房地产行业和重工业投资的依赖。
李昌镛说,中国还需要继续回笼现金,从而逐步推高利率并挤破信贷泡沫。李昌镛表示,发展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减轻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误解,即中国政府随时准备好救助任何一家银行。这一神话鼓励了银行和未接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即银子银行)的过度放贷。
李昌镛警告说,过程是曲折的。违约现象将不可避免。不过与其像2008年那样?了应对全球经济滑坡而释放一波新增信贷,中国不如依靠小规模救助计划,正如李昌镛所说的微创手术,来防范金融风险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