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针织企业之困:贴牌损失八成利润
动辄上万元的阿玛尼西服或夹克,面料并非来自意大利,而是出自山东省的如意集团,成本也仅数百元。
这让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夏志林感觉到有些自豪的同时,又有些“沮丧”。
“山东纺织与服装好比一个人的两条腿,目前的现状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整个行业像瘸了腿。”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七届齐鲁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启动仪式上,夏志林感叹道,山东大的、有知名度、有品牌的服装生产企业太少。
贴牌加工的尴尬
单从纺织工业来说,山东显然是大省。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
在夏志林看来,可以说“这条腿非常长”。然而在纺织品深加工、再利用方面,比如服装生产领域,这条腿却相对较短,去年服装产量为32亿件,位居全国第五位,与纺织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实际上,许多山东的服装企业都是潜水‘大鳄’,这些企业大多以家族为纽带小规模聚集,形成许多小的产业集群。”在《山东服饰》执行主编段嘉润看来,这种名声更多地为业内所知,而并不为消费者所熟知,原因在于这些企业更多的是在做贴牌加工的生意。
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山东省年销售额过2000万元的服装企业有1400余家。
“一方面是服装企业众多,一方面又是自主品牌稀少。”段嘉润道出了山东服装产业的尴尬,“自主品牌大概有200多个,但是能被消费者主动提起来的也不过十多家,如舒朗、新郎、仙霞、耶丽娅、国人、红领、亨达、即发等。”
在同样长期从事服装贴牌加工的福建、浙江等地,近年来涌现了大量面向国内市场的服装名牌,如安踏、特步、利郎、361°、匹克、乔丹、鸿星尔克、贵人鸟、劲霸、爱登宝、七匹狼、九牧王、与狼共舞等。
“山东的纺织企业重生产,轻研发和营销,大多走加工贸易的路线;纱厂与服装厂的设计师不接轨,基本上自产纱布出售了事。”双星名人负责营销的总经理于群力认为,山东的纱厂一旦与设计师对接,形成终端产品,产品在全国就能数得着。
贴牌只有5%-10%毛利率
“不是我们不想做自主品牌,而是许多企业感觉到没有实力去支撑那么大的摊子。”曾经长年向闽粤两地贴牌企业派单的特星连锁总经理施运文说道。
“贴牌加工通常只有5%-10%的毛利率,而自主品牌的利润在30%左右。”在施运文看来,不是企业不想开发自主品牌,开发自主品牌一要靠设计人员,二要靠市场营销人员,这都需要大资金投入,管理经验也正是长期从事贴牌加工企业所缺乏的。
“主要是做外贸做懒了。”施运文直言,即发集团应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作为针织企业“龙头老大”的即发集团,去年的销售额超过百亿元,在即墨带起了圣达、红纺、红妮等一批针织品牌集群。据介绍,即发集团长期以来以加工贸易发展模式为主,产品70%以上用于出口,曾为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运动品牌贴牌生产。
“即发集团的国内品牌店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施运文告诉本报记者,因为即发的外贸做得太好,所以在国内自主品牌建设投入相对滞后,品牌的作用不明显,品牌的价值提升不够。
一个问题是,贴牌生产只有20%的利润,80%的利润被品牌持有者收入囊中。近年来,随着成本优势的减弱和国际市场需求低迷,以及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的制约因素显现,包括即发在内,山东省许多针织企业处于生存和发展的十字路口。
“山东是家纺服装业大省,但广为人知的自主品牌却不多,而且小企业多抗风险能力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表示,“在山东鲁西北地区,受用工成本上升影响,3万-5万锭的棉纺厂已经关停了很多。”
“山东纺织业要想在产业转移浪潮中生存下去必须转型升级。”高勇说道。
“不转型只能等死”
“说到底是一个品牌建设的问题。”在山东服装协会会长刘建国看来,山东纺织业规模大,技术装备全,完全具备打造一流运动品牌的能力。但由于做的人少,形不成集群;没有集群规模,就不会有一流的产能和品牌。
山东的服装品牌往往留不住人才,“孔雀东南飞”仍是现实问题。刘建国认为,从企业家自身来看,山东的企业家观念相对陈旧,“一些国际服装论坛和 服装周,南方的企业家经常一预定就是上千平米的展台,又交会费又出差旅费和场地费;而山东的企业家,主办方免费邀请都不去参加。”
“不转型只能是等死。”山东的一些企业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早在2010年,给阿玛尼供应面料的如意集团就通过定向增发收购了日本服装业巨头RENOWN公司,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再加上此前该集团已收购的意大利品牌路嘉纳,如意集团布局亚洲和欧洲市场的思路已逐渐清晰。
“专家的共识是,山东并不具备闽粤苏浙等地那样一个由创意、设计、生产、品牌、营销等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在段嘉润看来,完整的产业链既不 是哪几个企业所能胜任的,也不是现阶段山东服装产业发育水平所能支撑起来的,更重要的是还不具备闽粤苏浙那样的总体经济环境,与服装产业相关的经济要素无 法在这里形成聚集效应。
对于山东而言,转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