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Preysman花了6个小时在Google上查找自己喜欢的一款皮质钱包的生产商,那款钱包的价格是350美元。最终发现,这款钱包缝制于西班牙南部城市Ubrique。他没有就此停止。因为对生产环节有一些疑问,他飞到那里,认识了当地一位女性,还经由对方介绍认识了当地的工厂主。
一批产自西班牙的钱包很快出现在电商网站Everlane上,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意大利皮革,售价却只要115美元。这位犹太人Preysman一手创立了Everlane,他认为自己摸清了传统服装业神秘而繁复的供应链。他所主张的“基本款、彻底透明、无中间商”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简单来说,你可以在Everlane的网站上看到一件牛津衬衫和一件售价80美元的女性真丝上衣来自杭州的同一家工厂。不仅如此,你还可以看到一件衬衫的成本结构——10.77美元花在棉布、线和扣子上,1.22美元是剪裁费用,8.35美元用来缝制,完成环节则需要1.97美元,4.61美元用于运输,最终全部成本为26.92美元,在Everlane上售价为55美元,传统渠道同类产品的售价则在110美元上下。
Preysman渐渐发现,很多时装的基本款都可以借助这种模式追溯和解构,比如羊绒衫、长绒棉T恤、牛仔背包等等。他找到的工厂覆盖美国、欧洲和中国,虽然这往往要耗费数周甚至几个月,以寻找到最合适的工厂。而那些价格高昂的奢侈品,有时也可以通过平易的价格购得。
这种“极度透明”的方式对讳莫如深的时装业来说,有些不可思议。Everlane正是希望满足那些期待了解所购买产品背后的信息的消费者——他们关心购买的酸奶耗费了多少水,或是家中的装修材料产地在哪里。“热爱城市生活,但并不过分迷恋品牌。”这是Preysman描述的典型Everlane用户。
如今,等待Everlane新货上架的不仅是候补名单上6500多名本土用户,还有更多海外用户。Everlane通过一个名为Crowd Fund Canada(众筹加拿大)的项目来决定是否进入加拿大市场,17天内成功筹得了10万美元。
这间公司至今只有40个员工。此前,Preysman在私募基金工作,大学时学的是计算机工程和经济学,丝毫没有时装业的背景。经过调查,Preysman发现这个行业大都不可思议地“定价过高”——一些时装的定价甚至相当于成本的8倍。而他建议Everlane的产品定价平均为成本的两倍。从工厂直接到终端的做法,去除了中间环节,也带来价格优势。
2014年,Everlane的销量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两倍,并获得包括Maveron、Khosla Ventures等风险投资机构的500万美元B轮注资。Everlane的投资人、媒介公司PopSugar的CEO Brian Sugar评价Preysman,“他就像是企业界的伍迪·艾伦。”
创业初期,Preysman曾与Instagram的创始人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挤在Dogpatch Labs的创业孵化器里。Preysman利用Google搜索了一个半小时之后,拼凑出一封邮件,首先发给了苏格兰的一个纺织厂,希望寻求合作。
2011年11月,Everlane上线,卖的仅仅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高级棉织T恤衫,售价15美元。最初这简直成了个悲剧。因为生产过程的疏漏,1.2万件带口袋的男士T恤比要求短了两寸。Preysman灵机一动,将它们打包到女士T恤的盒子里。
Everlane上的品类随后被进一步拓展,但大都符合“基本款、简约设计加优质材料”。它还打破了一年两三季的服装业零售周期,每月推出新品,多是不同颜色的基本款。Everlane也会根据款式和销量及时补货。接近600件的新产品每次一上线就会售罄,仅T恤衫每月出货量就达2万多件。这种精益生产模式,解决了服装零售库存积压的传统问题。
虽然Everlane出售的是基本款,但它会用一年半的时间开发一款新品,从数十个款式中选择一款,产品也尽可能简约。Preysman也承认自己就是个极简主义者。他甚至反对季度性折扣。去年的“黑色星期五”,Everlane甚至直接关闭了网站,上面留言道,“我们不相信黑色星期五的过度消费,我们认为消费应该少而精。我们明天见。”
Everlane希望消费者能够放弃H&M等快时尚那些只穿一季就丢弃的5美元T恤,而是“买得更少,更好”。不仅如此,在Everlane上购物同时意味着“了解产品的生产工厂,知道价格结构,不停地问为什么。”这类公司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更多的快时尚大公司施加了自我改善的压力。
食品行业最早运用“追溯产地”的理念,一些人渐渐习惯购买公平贸易咖啡。比起向贫困儿童捐赠鞋子的鞋类品牌Toms、有机超市Whole Foods等推崇的生活方式理念,Everlane似乎走得更远。设计、纺织、印染、剪裁各个环节都是时装业供应链的一部分,《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上曾清晰地展现了这一切。
2013年孟加拉国的Rana Plaza坍塌事故导致了多家制衣厂的1000多名工人丧生,许多时装公司开始反思。英国Primark出售的服装标签上甚至出现了“每天被迫没日没夜工作”的求救信号。这个产业也开始发生微妙变化——ZARA的母公司Inditex捐款给遇难家属,H&M推出以有机皮革和蚕丝为原料的Conscious系列。Everlane正是在此之后,为产品添加了更明确的生产信息。
在Twitter上通过了解你的工厂(Knowyourfactory)的标签,消费者也可以看到更多内容。
两年前第一次到中国的Preysman拜访了东莞的一家工厂。这家拥有1100人的工厂成立于2004年,工厂最小的客户订单规模相当于Everlane的100倍。这次经历也改变了Preysman对“中国制造”的印象。
“Everlane已经拥有杭州、东莞、意大利等地数家生产商,”Preysman说。在Everlane的网站上,人们可以看到更多衣服背后的故事、工厂信息和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图片。他曾经去过杭州的工厂,“我认为一些‘中国制造’能够代表优良品质和好的工作环境,虽然中国要面对许多人力资源上的挑战,但情况的确在不断变好。有必要让购买的人知道这一点。”
2014年7月,Everlane在纽约SOHO开设了游击店Open House。“我们会和消费者聊天,知道他们以前买了什么,并决定下季商品应该如何进化。”Preysman说。性价比高、更透明的消费的确打动人心,但一些时候,设计感和美观往往最终决定了人们的购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