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国际、国内各大时装周的涌现和壮大,人们逐渐意识到设计与商业并非矛盾,问题在于如何找到时装周创造性与商业性的平衡点?纽约时装周的一组数据给出解答:每年吸引观众逾23万人次,时装周为纽约创收16亿美元,成为约30个国家的23.2万名记者和编辑争相报道的服装界盛事。
在国际四大时装周中,纽约时装周的商业属性最强。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曾表示:“纽约时装周创造出了逐渐在城市中蔓延的兴奋。”时装周是服装展示的秀场,亦成为影响一座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比纽约,北京同样是众多设计师、造型师和服装企业的集聚地,中国国际时装周也在此走过15年,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国际时装周仍须加大迈向国际化的步伐。而这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服装设计内核的深化,更表现于时装周商业模式转变与商业落地上。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秀场上,除了领导、评委、观众外,还缺少一批人——专业买手。在国外秀上,他们是将T 台展示的时装作品带进市场的关键人物。买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时装周展示的产品与日常消费的紧密度,而在中国,买手制度的完善以及买手市场的发展都亟待加强。
当然,我们仍然欣喜地看到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变化。本季参与发布的品牌数量同比增长超过30%,发布品类包括女装、男装、休闲装、运动装、牛仔装、婚纱礼服、童装、内衣以及鞋履、彩妆造型、发型设计等。众多品牌的亮相为时装周的商业价值加码。
另外,DHUB中国(北京)设计汇也在本季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正式推出,通过静态展览的方式进行展出,并提供设计产品、流行资讯、技术交流、品牌形象和产品订货等开放式服务。这一活动为中国国际时装周搭建设计与市场的桥梁,增添更多商业气息。
值得我们期待的是,在商业化探索与创新的进程中,中国国际时装周不仅以平台之力创造服装设计师展示机会,更将以品牌之力影响中国时尚产业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