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去年的几轮结构性降准还是最近的降息和全面降准,我们都明确表示既要保持精准滴灌,又要防止大水漫灌。因此,不宜把春节前一次增加市场流动性的例行做法过度解读为“标志性的货币宽松”,甚至误读为“中国版的新一轮QE”启动。
喜欢在“刀尖上舞蹈”的中国央行[微博],周二晚间出手,宣布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此次降准总共释放7000亿到9000亿的资金。
春节前夕,历来是央行投放流动性的旺季,无论是企业年终分红、民工发工资,都需要例行增加投放。今年,央行赶在节前释放流动性,我理解还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传统的投放流动性渠道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主要通过外汇占款投放流动性,但2014年以来,外汇占款增长乏力,去年一年几乎没有增长,只增加了200多亿美元。
在高顺差年景下,央行靠大举购汇,投放基础货币,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大举派生流动性。现在,这个投放通道被堰塞了。外汇占款明显减少,虽然经常项目的外汇占款仍然在流入,但增幅已趋缓,而资本项目流出明显加快,去年资本项目甚至出现多年罕见的净流出。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国内资产价格高企触顶,以李嘉诚家族为代表的部分外资大举撤离,转而抄底欧洲市场。伴随国内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去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超过了1000多亿美元。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泵入流动性的管道失灵,这种情况下,开始直接动用降息和降准手段,来投放流动性。
从这个背景来考量,不宜把春节前一次增加市场流动性的例行做法过度解读为“标志性的货币宽松”,甚至误读为“中国版的新一轮QE”启动,那就大谬不然。因为,无论是去年的几轮结构性降准还是最近的降息和全面降准,我们都明确表示既要保持精准滴灌,又要防止大水漫灌。
从宏观经济看,经济处于寻底爬坡的谷底区域,上下两难。楼市萎靡、国内需求疲软,以及复苏艰难的全球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外溢影响已日益显性化。低迷的经济数据随手捻来,PPI跌幅继续扩大,已连续35个月为负值,大宗商品价格延续下跌,工业产出数据不乐观,钢板价格跌到20年前……
去年,基础货币投放增幅达到12%,M2达到120万亿,信贷投放近10万亿,增幅超过10%,但诡异的是,CPI同比只增长2%,创5年新低。PPI、CPI持续下跌,使得通缩正对经济构成显著威胁,也说明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传导不到实体经济中去,货币政策有效性面临挑战,中国式的货币迷局让人不解。
距前一个降息点时间不长,短期内又在春节前启动降准,表明央行已紧盯可能出现的通缩风险。中国经济历来怕冷不怕热,热了有办法立马降温,而冷下来,你七手八脚往往很难让它回暖,有时九头牛也拉不出泥潭。频繁密集的举措体现了管理层希望稳定经济增长、防止并遏制经济进一步下滑的良苦用心。但是,现在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要精准厘清“堰塞”和梗阻症的节点所在,并采取有效措施活血化淤,打通这个节点。
无论是走平衡木,还是在复杂环境下的“刀尖上舞蹈”,中央银行的职能有个著名的“三角困境”,即货币当局在汇率稳定、资本流动和国内经济稳定之间难以做到有效的平衡,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盯住汇率的同时如何保持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是央行的难题。
而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无风险利率下行,市场预期利差收窄,亦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降息窗口打开后,降准效应继续发酵,央行可能面临更多的艰难选择。毕竟,覆水难收,120万亿的M2,过去多囤积在房地产领域,未来可能调过头来杀向资本市场,更多的波涛滚涌、风高浪急在后头。
未来的问题是,如何防止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在沸腾的流动性助推下,经历了各自“咆哮的年代”后双双失速的风险,是管理层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布局的重要课题。当年的日本,正是因为没处理好这个问题,最后的教训非常惨痛。他们“失去的年代”不是个位数,而是双位数甚至还要乘以二。
(本文作者介绍: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财经专栏作家,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