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2015/2016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将于3月18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发布。当晚,当摇曳生姿的模特身着由各种纤维面料设计而成的炫目潮流成衣从T型台款款走过、灯光亮起的那一刻,无论是该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还是有入围产品的那些企业,都有理由好好举杯庆祝一番。
要知道,就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该项目荣获“纺织之光”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众多“硬”气十足的科技成果申报项目中,如此一个“软”项目却获得一等奖,多年来这还是头一遭。
事实上,从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到现在大放异彩的成就感,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项目从实施之初就备受瞩目。
2012年,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和东华大学联合完成的“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从我国化纤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在全球首次提出了纤维流行趋势概念,引导行业重视技术研发投入与品牌建设,力争为行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实践性强的路子来。
从成果上看,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3个首次——首次提出纤维流行趋势概念和特征,成功打造了纤维流行趋势平台;首次建立宏观因素对纤维流行趋势影响的量化指标体系;首次建立纤维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的运行体系,开创了纤维流行趋势的传播与推广平台。
而从经济成果上看,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项目也收获颇丰。2014年,我国化纤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85%,而入围纤维流行趋势的化纤品种平均利润率却高达18.7%。可以说,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是培育我国化纤工业“软实力”的先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如此独特的它为何获得了“纺织之光”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该项目的最大“推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日前在对记者详细介绍项目从创立到连续几年发布的台前幕后的故事时,感慨颇深,其当初的种种心路历程也让人不禁唏嘘,行业的升级之路充满波折。
会长的惑与解
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项目的推广需要活动承接。2012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和东华大学一起首次联合发布了项目研究成果——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报告。这是我国化纤行业为推进品牌建设,升级产业结构所做的积极探索与尝试。今年3月18日,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报告即将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发布。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项目早在2011年3月起已经开始谋划。端小平回忆,2011年,行业运行情况从统计数字上看仍是向好的,但是到了下半年就出现了下滑的苗头。
化纤行业在2008年4万亿元投资浪潮中积极抓住扩能机遇,在当时也收获了规模红利。而且,从更长远的发展轨迹看,化纤行业虽然历经了多轮波峰波谷周期的轮回,再加上需求的急速扩张,其规模竞争模式并没有触碰到市场容量的“天花板”。业内对于2011年的行情下滑并没有太重视。
但端小平清醒地意识到,靠规模驱动的中国化纤行业,发展模式不会一成不变,应该在大范围的困境还没有到来之前,寻找到一个新的、更具长远性的突破口。最终,经过多方讨论研究,启动了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我们希望协会能站在引领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全行业的发展搭建起一个公共平台,也为行业利润提升寻找新的支点。”
端小平也坦言,“新常态”这个提法虽然现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由于当时多重因素叠加,多种现象并生,协会还不能明确当时的局面该如何界定,也还不敢明确提出放慢产能扩张的调子。而且,对于行业当时出现的行情波动,不少企业家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行业的周期性起伏此前经历过多回,每一次同样也只是行业的周期性低谷到了。“他们对于原有的发展方式还心存侥幸”。端小平说。
然而,作为行业发展的服务者与引领者,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要从行业长远发展层面作出引导。在复杂局面下,如何破局显得既困难又重要。端小平说,总结经验,当时协会策略性的做法是,“不说不能做什么,而是说应该做什么”。协会非常明确技术和品牌在提升企业竞争力中的权重越来越大,改变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创造性推出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这一项目,并借助发布活动使之快速传播,影响整个行业。
后来的行情持续低迷,加重了业内的迷茫。而中央政府适时界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宏观层面给出了正解。此时,化纤行业需求增长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单纯的规模扩张已经难以为继,而技术和品牌对于行业效益的影响凸显。
端小平表示,现在回过头去看,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项目所做的、所倡导的,正是目前新常态下国家政策所鼓励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等内容。3年来的事实证明,在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项目的带动下,行业内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与当前整体经济发展气候一致。从历史维度看,这一战略研究暗合国家经济发展走势,符合行业发展节奏。
然而,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要如何落地?化纤品牌建设究竟要以何种形式推进?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是不是最合适的方式?怎样才能更有效培育我国化纤的世界品牌?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端小平的脑海里。在推进行业转型升级上,他可谓煞费苦心。
化纤作为工业商品,不能直接接触到终端消费者,其树立品牌方式自然与普通商品有着差别。可是如果不影响终端消费,品牌又不会完全释放出应用的价值——先前掀起市场狂热的“莱卡”已经成为内业品牌营销的标杆。然而,“莱卡”成名的背后,是杜邦公司“烧钱”的“壮举”。场场时尚活动的举办,以及成熟的营销策划,非国内化纤企业所能承受与模仿。而且,化纤品牌的重要性在行业内还未被广泛认识到。因此,提高品牌建设意识,引导行业关注与参与成了品牌建设的第一步。
经过深思熟虑,参考下游行业的推行模式,由政府、协会等多方联手打造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报告出炉了。活动因为政府部门的参与更具权威性,凭借协会的声音更具影响力,可是一个政府部门、一个行业协会是不会为某家企业的产品和品牌代言的,而品牌建设的落地又必须是企业或产品的声名远播。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于,如何在启发行业关注品牌的同时,又能落脚于具体的产品。
同时,更大的苦恼也出现了。过去3年的举办,使纤维流行趋势的研究与发布模式已逐步成熟,但是苦恼也随之而来——企业一方面想要参与推广活动,使产品得到广泛宣传,但另一方面又碍于知识产权被侵害的风险,不想产品出风头。端小平坦言,这就为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出了一道难题——一方面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就是要推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产品,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到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考量。
尽管如此,端小平很坚定。他指出,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有待强化,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走在行业前列的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势必会遭遇这一挑战。但是,不能因为潜在风险的存在就放弃转型提升的机遇。“化纤行业的品牌建设势在必行。采用‘纤维流行趋势报告’这种形式经过了多方的思考,也经受住了市场检验。中国化纤的品牌建设还刚起步,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也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鉴,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相信,只要正确把握了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具体操作可以在前进中不断修正。如果等完全想好了再做,那就会错失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把握机遇、争取主动是当前化纤行业品牌建设应该重点考虑的内容。”端小平说道。
项目的成果与突破
目前从市场和企业反馈看,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和发布活动已然获得了成功,其成果丰硕。
首先,最直观的成果是,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为化纤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化纤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69%,入围纤维流行趋势的化纤品种平均利润率是18.74%。两个数字的比较,客观反映了该项目的价值以及影响力。
产品多年入围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的盛虹集团是该项目的受益者。通过该活动,盛虹集团在提升自身产品研发和品牌意识的同时,也将其前沿、差异化程度高的纤维产品和技术打向全球市场,成为创新型企业中的佼佼者。
而从我国化纤行业发展的脉络中可以看出,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通过发布纤维流行趋势,对化纤产业的定量、定性以及对品牌培育、标准化工作作出了贡献。项目建立了纤维流行趋势发布贡献评价体系和中国纤维整体品牌,不仅引导中国化纤产品的开发,而且为中国由化纤生产大国向化纤生产强国迈进提供了支撑平台。
而对于像盛虹集团这样的企业来说,纤维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在引领我国化纤行业发展与创新的同时,也引导企业重视市场需求与细分领域,避免了行业的无序竞争。项目集聚和调动了企业的创新资源,拉动化纤企业软实力建设,提高企业对品牌、标准建设的重视度和建设能力。
端小平表示,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获得“纺织之光”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化纤行业重视创新、技术、品牌发展方向的肯定与鼓励。纤维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成功打造了中国纤维品牌建设与提升的权威平台。通过积极组织产品的交流与推广活动,打通上下游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的链条,项目为我国纺织工业的整体提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从纺织全行业看,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在解决棉花问题上也提供了正能量。端小平表示,在纤维需求增长的情况下,棉花问题给纺织业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新纤维、特别是新一代聚酯仿棉产品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棉花的不足。而且随着纤维流行趋势的研究和发布,很多企业在纤维替代棉花应用上做了大量的探索。纤维流行趋势的适时发布,对缓解棉花问题、保持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战略研究引导“低碳、绿色、文明”的消费模式,这与“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发展目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
再从全球市场角度看,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正在拉进我国企业与世界先进纤维企业之间的距离。端小平介绍,目前,在活动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学会像国外大企业一样去思考“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能做多少”,企业也“不再只是一味去追求你有我也有,而且我比你的还多,而是去追求只有我有别人都没有”。
另外,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需要研究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国家政策、科技动态、色彩应用等领域。这都是对原有化纤行业认知的突破,做实了大化纤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