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玛莎百货近日宣布,在今年8月前,将位于中国常州、无锡和江阴的四家门店及上海嘉定的江桥店关闭。玛莎官方称此举并非撤离中国市场,而是进行资源整合。
在上海西南城市副中心莘庄的仲盛商业广场内,与同样以销售服装为主的ZARA和H&M相比,玛莎的客流量明显较少。“这里的服装价格并不便宜,可款式却没有其它店新”,一位逛了半天什么也没看中的女士对中新社记者称。另一位青年男性顾客也表示,他想找的“小领窄款”西服,玛莎里没有。
身为英国百货业老大,玛莎以“充满英伦情调的自有品牌”为傲,但就其主打商品服装而言,款式显得过于正统保守,无法吸引追逐时尚潮流的中国年轻人的目光。
近来遇到问题的不止玛莎,马来西亚资本背景的百盛在中国关闭了多家店铺、日资百货华堂商场则宣布其北京右安门店于4月1日起停止营业。法国老佛爷百货持半数股权的拉法耶特百货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的门店半个财年就亏损了约2000万港元。
此前,还有多家日资百货企业在上海遭遇了“滑铁卢”:佳士客在上海的唯一门店历经四年亏损后黯然离场、伊都锦撤出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东路、伊势丹百货在淮海路营业了15年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出。
专家称,这些外资百货的离开是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其中有上海黄金地段租金昂贵、周边商业中心崛起致顾客分流、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等诸多因素。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此新常态特征背景下,消费品市场整体涨幅趋缓”,上海市商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蔡鸿生说:“未来中国大众化消费品市场‘理性化消费、网络化消费’的特征将进一步显现。”
虽然中国百货零售业的增长速度已较2009年15.6%的峰值有所放缓,但经济学人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两年中国零售业销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仍有望达到8.7%,中国并将于201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对全球百货零售企业来说,中国仍是不可抗拒的。
普华永道中国战略、运营、人力与变革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陈兆丰表示,外资百货业在华发展遇到困境,除了受租金、人力等经营成本上升和互联网电商两大因素夹击之外,还有定位方面的问题,“外资百货的客户群、商品和业务模式如果没有差异化很难经营好”。
陈兆丰认为,锁定特定目标客户群、推出有特色的商品,同时结合互联网创新业务模式,比如“线上线下互动,用线上拉动线下”,外资百货零售业才会有市场,而走高端品牌路线也是其“脱困”途径之一。
玛莎此次在收缩战线的同时,宣布在“天猫[微博]”推出全新童装旗舰店,并进驻“京东”开设服装专卖店。据悉,其天猫官方旗舰店去年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了两倍。玛莎对利用热火朝天的互联网销售渠道拓展市场颇有信心,其市场营销及国际业务执行总监帕特里克·查法尼说:“公司将通过天猫和京东等购物网站覆盖全中国。”
既有外资撤离,也有更多外资进入。据上海市商务委提供的数据,今年1月,上海新设外资项目670个,同比增逾1.2倍;合同金额33.1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八成六,其中商贸业是合同外资主要增长领域之一,当月商贸业合同外资8.78亿美元,同比增长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