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持续显现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7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祭出稳增长“重拳”。
官方未来将通过“盘整家底干大事”、“丰富菜单引民资”和“寻找活水稳项目”等强力措施,来提振投资、化解“新开工项目不足”这一经济增长的明显短板。
刚刚过去的5月份,中国工业、消费数据回暖,就业出现向好迹象。但“三驾马车”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却创出近14年来新低。其中,新开工大项目不足的问题尤为明显。
今年前5月,中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速仅为0.5%。亿元以上新开工大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更是同比下降20%。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指出,投资持续走低拖累中国经济增长,资金和新开工项目不足是主要挚肘因素。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高级统计师王宝滨也坦言,资金和新开工项目不足问题目前仍较为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自然成为官方稳增长政策的“第一落点”。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对中新社记者表示,至少在中期内,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主要来自投资。
不过李扬亦提醒,投资是造成产能过剩的第一步,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就必须以改革的态度研究投什么、如何投和由谁投的问题。
为了避免重走“投资—产能过剩”的老路,中国官方此次政策部署体现出“短板思维”和“改革意识”。
从方向来看,本轮投资主要指向发展“短板”、民生重点领域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从方法来说,此番对投资的提振主要依靠深化投融资体制、打破行业准入门槛等手段来释放民间投资活力。
两方面配合,既可兼顾稳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也能收到增加公共产品和增长发展后劲等多重效果。这一思路贯穿在官方提振投资的“三部曲”中。
首先是“盘整家底干大事”。会议指出,要通过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增加安排中央投资,重点投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等工程。
唤醒趴在各地账户上“睡大觉”的财政资金是李克强近来的工作重点。他日前就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一些地方钱拨下去了,再迟迟不开工”,就要把拨款收回来“调给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地方去”。
据测算,目前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存量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这一部分“存量”的盘活将能够有效的扩大投资规模。与此同时,官方也加快了释放“增量”的速度。截至6月10日,4368亿元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已下达到位,比去年同期提速近11个百分点。
其次是“丰富菜单引民资”。继中西部铁路等七类重大工程包后,官方将继续推出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这四类新的工程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工程包并不是靠官方新增大量财政投入来推动,而是通过改革来吸引社会资本“点单”。菜单上品类的增多,意味着官方也必须提升投资领域改革力度。
盘活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的同时,官方还将从金融领域着手,为项目资金寻找“活水”。
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许昆林和其他五位官员从5月底起就已集体出门“找钱”,目前他们已经分别登门拜访了银行、社保、保险和信托领域的14家金融机构。
此次会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快速通道,加快重大工程、PPP项目贷款审批。这意味着“银政企”合作未来将从临时的拜访走向制度化的安排,以服务提振投资稳增长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