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速增长”底线终于尘埃落定。
11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称,为实现政府截至2020年的经济目标,中国未来五年的年度经济增速不应低于6.5%。
尽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公开表示,从未讲过要死守某一个点,而是让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不过,按照发改委此前的估算,若要实现到2020年使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010年的两倍的目标,未来五年,每年GDP增长应为6.53%。没有这样的速度,就难以实现小康目标。
“最后敲定的增速比估算的低,说明6.5%是经济的底线。‘十三五’期间的增长,不是6.5%左右,而是决不会低于这个底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不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即使达不到6.5%的增速也没太大关系,因为6%的增速就可以保障就业的稳定。未来五年,中国可以实行区间调控和底线管理,不用固守在某个点上。只要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经济触底
当中国政府明确未来五年新的增长目标之际,中国的制造业尚还处于寒冬之中。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0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9.8%,与9月持平,其中新订单指数较9月回升0.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代表中小企业的财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8.3%,较上月的47.2%有所回升,并创下4个月以来的新高。业内认为,随着稳增长政策发挥效应,制造业放缓势头有所减慢。
不过,传统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状况仍未走出困境,官方PMI和财新PMI均处于荣枯线以下。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的PPI数据亦可见工业领域通缩的加剧。电力需求和供给都较为疲弱,铁路货运量同比跌幅持续扩大。总需求低迷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难言经济企稳。
“总体来看,当前经济增长处于底部企稳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10月制造业新订单和积压订单指数略升,表明市场需求趋稳;产成品库存和采购量指数略升,表示企业生产活动趋稳。
“我们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潜力和空间仍然是广阔的,但是风险和挑战也更加突显。主要包括原有的成本优势在逐步减弱,结构性的矛盾依然突出,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等等,而且这些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的正常循环形成了阻碍等。”国家发改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3日表示。
为稳定经济增长,政府此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降准、降息,暂缓清理税收优惠,推出多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等。今年最后两个月,稳增长政策措施仍需抓紧落实,确保今年经济走势完美收官,为明年经济奠定稳定基础。不过,光大证券(20.26, 1.84, 9.99%)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由于实体经济投资意愿有限,宽松政策尚未传导至实体经济。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显示政府更加强调稳增长目标,未来宽松政策将持续发力。
“在此背景下,稳增长政策加码可期。”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不排除年内继续降准降息的可能。而财政政策上则会加速发力,加快基建投资步伐。目前基建投资项目审批已先行拉开“加速”之势。自9、10两个月先后集中批复了超万亿元的基建项目后,国家发改委在11月份再次开启审批按钮,2日当天其批复了一个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的新建铁路项目。
调整底线
“稳增长仍然是排在第一位的目标。”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称。经初步评估,中国“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也能够如期完成。国内经济一直保持在合理区间,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有条件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在‘十三五’期间依然要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当然速度并不是我们唯一关心的,实际我们更关心的是就业、居民收入、物价这些指标。”他说。
事实上,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经济迅速增长、传统经济加快转型的过程当中。习近平在五中全会上表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为了配合和适应好这三大特点,从政府掌握的资源角度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都还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使用足够多资源来维持最基本增长。
然而,中国正面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期,为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十三五”期间还会面临较大的稳增长压力,仍需要依靠改革释放红利、破除困难。
近年来,因投资、出口等传统增长动力弱化,中国GDP增速持续放缓,从2011年的9.5%一路降至2014年的7.4%,2015年前三季度进一步回落至6.9%。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目标增速回落至6.5%,与“十二五”期间接近8%的年均增速相比,经济增速会明显放缓。但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事实上,当前市场主要担心的已不再是经济增速是否回落,而是增长质量是否提升,经济转型和改革是否取得新的进展。
“‘十三五’规划中,原来有18项重要指标,现在可能有略微调整,有些指标可能会做一些变化。特别是对涉及到经济增长的一些相关指标,根据现在国民经济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以及所处的环境等,对一些指标如环境指标、全要素增长率的指标等进行微调。”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近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