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今日刊文,分析人民币加入SDR后将如何影响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文章认为,部分人担忧人民币入篮后金融改革开放力度会减弱、步伐将放缓纯属杞人忧天。相反,要巩固人民币作为SDR篮子货币的地位,唯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以下为文章全文:
近日金融领域最受舆论关注的,非人民币如期加入SDR莫属。
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 (SDR)货币篮子,SDR货币篮子相应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新的SDR篮子将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
在各方聚焦这一里程碑式事件时,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对下一步金融改革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市场之所以关心这一问题,是因为总有人担心,此前为了能顺利进入SDR货币篮子,中国在部分金融领域有意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而今,这一目标已经顺利实现,是不是此后相应的金融改革开放力度会减弱、步伐将放缓?
显然,这样的担忧可谓杞人忧天。
人民币加入SDR,对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而言,绝对不只是一个结果,更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不会使改革开放步伐踟蹰不前,而是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契机。
对此,从中央到相关部门的态度非常明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听取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情况和下一步金融改革开放相关工作汇报后指出,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央行副行长易纲此前在人民币纳入SDR的吹风会上表示,加入SDR以后,我们金融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会放慢,而且会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部署全面地稳步向前推进。此外,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美国华盛顿参加相关研讨会时同样表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金融改革提供了明确指引,人民币加入SDR并不代表中国金融改革结束,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金融改革。
此前几年,为人民币顺利加入SDR,中国在稳步推进既定改革开放的同时,也确实推出了一些技术和操作层面的改革和措施。今年以来,一系列加快人民币市场化进程的措施相继出台,包括向境外央行类金融机构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财政部从10月份开始每周滚动发行3个月期限的国债,以完善收益率曲线;公布外汇储备货币构成、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采纳IMF数据公布特殊标准等。这些举措的确为人民币顺利加入SDR货币篮子扫除了技术性障碍。
在落实这些技术层面、操作层面举措的同时,各方更应该看到,整个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步伐,始终是按照此前既定方针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比如近几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存款利率上限在经过几次上浮调整之后,今年10月已经完全放开。再比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经走过6年,人民币国际使用呈现较快发展,目前人民币已是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在这一过程中,沪港通试点等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改革举措相继落地。
正是在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的推动下,人民币如期加入SDR,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认可。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与国际成熟市场的差距还比较大,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也正因此,易纲指出,加入SDR不是一劳永逸的,不要忘记SDR每5年做一次审查,一种货币在符合条件的时候可以加入SDR,当它不符合条件的时候也可以退出SD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日前同样强调,人民币在加入SDR后,最重要的是将已经进行的改革制度化、体制化,维护在SDR中的地位,这是中国加入SDR的责任,会影响其他成员国的利益。鉴于此,要巩固人民币作为SDR篮子货币的地位,唯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实际上,通过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速甚至倒逼改革,是一条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基本经验,并且开放也是改革,金融开放自身就是金融改革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人民币加入SDR,有观点认为将产生示范效应与倒逼效应,即进一步带动、倒逼相关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化。
从未来看,哪些方面的改革开放进程将更加受到关注?
对此,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有明确部署: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妥善化解风险,完善配套制度,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有研究机构表示,人民币加入SDR并不意味着中国将在明年实现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不过中国将继续以加入SDR为契机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领域改革。该观点称,人民币加入SDR需满足“可自由使用”标准,而不需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不过,中国政府已经并将继续以加入SDR为契机和催化剂,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包括更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等。
进一步看,要巩固人民币作为SDR篮子货币的地位,除了协调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开放外,国内其他领域相关配套改革也必不可少,比如国企改革、要素市场改革、法制建设等。只有统筹协调,有一盘棋思维,才能维护人民币在SDR中的地位,降低改革成本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