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缂丝一寸金”,近日热播剧《芈月传》中出现了号称“织中之圣”的缂丝服装,尽管被服饰史学家认为有“穿越”之嫌,但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缂丝工艺在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据了解,对于制作过程可以同奢侈品匹敌的缂丝制品来说,现实情况是,国内除了少数大师的作品外,其价值并不高,品牌影响力更是有限,缂丝手工艺人已不足百人。
品牌力缺失已成为国内丝织品的最大问题。上海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上海丝绸集团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钢表示,相比市场的同业竞争,目前如何推广产品更为棘手。
涨薪难致手工艺人流失
位于上海市吴兴路的“海上丝韵”展厅是上海丝绸集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和很多品牌的门店布局理念不同的是,这一展厅周围并非热闹的商业区,也没有更多其他同类品牌的布局。“因为成本因素,我们没有在商业区开店,大多门店布局在旅游景点。”吕钢告诉记者。
成本因素中,还有更大一块是人工。在海上丝韵店内,有一幅并非出自大师的缂丝制品:尺寸为116cm×66cm,售价为12万元。“这幅作品需要一个手工艺人花费10个月的时间制作,一个熟练艺人每月的工资加各种奖金就将近7000元。”在吕钢口中,高出产品售价一半的人工成本成为产品在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据了解,缂丝又称“刻丝”,英文译为“中国丝绸织锦”,被视为传统丝绸艺术中的精华,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等。
“缂丝的升值价值是存在的,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人工成本在涨价;另一方面手工艺人已经紧缺,全国能做缂丝产品的手工艺人已经不足100个,分布在苏州、南通等地。”吕钢说。
早在2012年,《姑苏晚报》就有报道,因外部环境因素,缂丝行业一度遭遇困境,大量的从业人员纷纷转行,工厂陆续倒闭,彼时集聚苏州从事这一行的艺人已经不足百人。
吕钢表示,如果工资能提升,缂丝的技艺人员后续应该能够增加,但产品售价难以提高,涨薪就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另一个紧要的问题是品牌影响力,“如果不是这段时间《芈月传》的热播,知道缂丝的人很少。”
据了解,尽管制作过程可以和奢侈品比拼,但缂丝的溢价并不高,目前国内亦并无具备相当知名度的品牌。人工紧缺,产品价值不高,带来的就是销售上的瓶颈。以海上丝韵为例,整个2015年缂丝制品的销售额不过200万元。
推广仍是最大问题
在丝织品中,缂丝是最为典型的代表,而其品牌影响力问题在丝绸行业比较普遍。
“最兴旺的时候上海的丝绸工业有30家单位,到了2000年,整个上海丝绸工业就仅有2家,产值也从10亿元压缩到一两千万。”吕钢表示,上海丝绸集团的产业结构也进行了调整,主业转移“吃饭问题”解决后,但集团面临要不要继续发展原先丝绸产业的问题。
2010年,上海成功加入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下的“创意城市网络”,并授予“设计之都”的称号。这之后,上海丝绸集团决定将传统产品作为创意产业发展。而在次之前,上海丝绸集团已经进行了一波混合所有制改革:剥离出进出口业务,成立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由上海丝绸集团和上海丝绸股份两者一起投资的上海丝绸集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这也是其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来上海丝绸的又一次出击,品牌海上丝韵也顺势诞生。
尽管具备基础且相应品牌也已培育了几年,但上海丝绸旗下丝绸业务门店并不多,整个上海不过8家。“现在我们的门店体量要扩张,销售点也要增加,今年增加3~4个,这也包括上海以外的市场。”吕钢表示。
下一步,上海丝绸集团的目标是将丝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国际市场,借助上海设计之都在国外的固定展馆进行销售试水。
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秘书长王乐毅表示,在海外市场参展的过程中,我国的丝绸和漆器是较为受欢迎的产品,但“我们的品牌比较弱”,在和国际品牌比拼的过程中,品牌力和宣传力存在较大差距,“走出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据悉,在丝绸产品上,奢侈品中爱马仕、普拉达都有涉及,此外快时尚品牌也有布局。相比这些品牌,本土的丝绸品牌知名度相距甚远,在规模上更是难以匹敌。
“市场竞争者很多,推广仍是最大的问题。”吕钢说,其目标的品牌定位是轻奢品,“中国的丝绸产品的定位也一定是这样的。”
目前,私人订制已经成为一项常规业务,但对于海上丝韵来讲迟迟未搭上电商快车。不过,其称相应的规划已经在考虑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