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及将来更长时期,服装行业面对资本市场大扩容,将进入产融结合的时代,面临实业和资本结合的战略期。在这个过程中,服装企业要秉持新的实业精神,以企业价值对接资本市场,最终实现和中国经济同步的成功转型升级。
新消费:采取聚焦战略,打造关键品类
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产品品质和体验,注重性价比,更关注产品的细节,而且爱好细分化,消费层次更丰富,带有“圈层化”特征,这是庞大的以中产阶层为主力的大众消费群。
以阿迪达斯为例,阿迪达斯大中华区1月4日发布其2015年收入为20亿欧元,这一数字与2010财年相比,增长了一倍,并且领先其竞争对手耐克。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上推出了新的细分化零售店铺,比如女子专门店、Sportswear Collective品牌综合体验店和篮球专门店等。阿迪达斯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五大领域,即足球、跑步、女子、儿童及运动经典系列,以强化关键品类并塑造品牌影响力。
阿迪达斯的动向表明,必须重视和研究中国消费者,满足其日益变化升级的新需求,聚焦于某一圈层,构筑新的产品优势。相类似的有李宁。1月6日,李宁公司发布了盈利预喜公告,预期2015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亏将大致持平,公司在2015年将实现扭亏为盈。李宁在2012、2013、2014连续三年均出现了亏损。李宁扭亏,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的原因。但观察李宁在这几年的战略,总体上采取的是瘦身、专注的策略,聚焦篮球等主力品类,篮球品类零售流水同比增长了43%。
在产融结合时代,服装品牌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诱惑,进入更多的领域,扩大自身的体量和规模,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策略。但这和聚焦战略没有本质上的矛盾,聚焦战略是为了打造关键品类,关键品类意味着高品质,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这是企业“吃饭的家伙”,是企业多元化的支撑。在2016年中国经济“去产能”的背景下,传统行业企业倒闭和萎缩成为常态,而保持有效率、有品质、能生成现金流的产品、服务和模式的服装企业将能活下来。
新渠道:构筑新的实体店优势
2015年12月31日,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拟变更法定名称的公告,由原“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计划由单一百货主业转变为涵盖百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超市、线上零售平台等多业态并举、覆盖消费者全生活系统的零售公司。
作为著名的百货公司,王府井百货的转型表明,全渠道将成为主流,且购物中心将成为更重要的零售业态。而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重要趋势:在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体店不仅不会萎缩,反而需要发展壮大,这是推行全渠道模式的基石。
以目前国内服装行业市值最高的海澜之家为例,海澜之家2015年业绩相当靓丽,也没有讲什么资本故事。海澜之家201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营收113.25亿元,同比增长39.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90亿元,同比增长41.95%。公司认为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公司精准市场定位、坚持产品高性价比、优化门店布局、提升门店管理效率所致。上半年财报显示,海澜之家新开门店207家,门店总数达3382家,较2014年上半年末增长6.89%。
类似的有奥康国际。奥康国际2015年前三季净利增幅同比超四成,公司认为“渠道网络结构调整效果显现,销售收入增长;加强终端精细化管理,提升店效”是业绩增长的重要原因。
新的实体店优势,关注点仍然在效率和成本上,要达成“高效率”、“低成本”,至于采取什么渠道方式,则服装企业可加灵活应用。在一线城市开大店,二三线城市开小店,店内品类结构如何、如何采用合适的线上线下全渠道方式,是注重购物中心还是注重街边店,都是企业自主的选择,但策略应该快速、灵活,该瘦身瘦身,该扩张扩张,该合作合作,该收购收购,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新制造:智能化制造、高效供应链
2015年经济状况大体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旧经济水深火热,新经济正在崛起。所谓旧经济,大体是指产能过剩、成本高企的经济形态,煤炭、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代表,而新经济则指新消费、新服务、新技术为特征的经济形态。服装业作为传统的轻工行业,有着天然的制造属性,在新的一年里应该旧瓶装新酒,嵌入新经济的内核。
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在制造端,打造柔性的生产链,推行个性化定制模式。2015年诸多服装企业都在这方便做文章,而2016年这种趋势将持续。比如报喜鸟加大力度发展私人定制业务,推C2B模式;比如青岛红领集团,其大规模定制模式受到多方关注;杉杉、雅戈尔、大杨创世、希努尔等男装企业均瞄准定制业务。目前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把定制当作企业业务,而在将来,通过以信息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作为支撑的制造系统,实现多款式、小批量的个性化生产模式,将成为服装企业产品的常规制造模式,无所谓定制之分。
在智能化制造的推进下,企业的供应链相应也要变得更有效率。在销售端,服装企业的产品服务要全力满足消费者的体验和需求,而在制造端,则需要服装企业把供应商当作战略合作伙伴,共建协同、共赢的供应链系统。
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系统是服装企业避免再陷入库存陷阱的重要手段,这在“去产能”的经济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唯如此,未来智能制造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满足快速多样的个性消费需求。更进一步的是,工厂、供应商、品牌商和零售商各方都会挖掘出更大的红利,供应链本身成为一门生意,为企业创造利润来源。
华尚观察:实业为根,产融结合
在此前众多文章中,通过种种数据分析表明,这是一个资本的大时代,2016年及更长的时期资本市场大扩容,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速、直接融资比重提高、资产证券化成主流,并购整合将层出不穷,多元化投资热潮不断,服装企业面临着实业和资本结合的战略期,将催生出有全球竞争力的服装品牌集群。
但这条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历史眼光看,资本兴盛之时,也往往伴随着泡沫。有泡沫不一定是坏事,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也经历过一波资产泡沫化的过程,高峰时甚至可以把“美国买下来”。但支撑日本资本挤去泡沫的过程中不至于跌落深渊的,是日本雄厚的制造业根基,是千千万万的踏踏实实做实业、提升制造技术水平的日本中小企业。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相信不会踏入日本曾经陷入的陷阱,但毫无疑问的,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中国经济转型是同步的。所以我们始终强调要以价值对接资本、以创造性对接融资,以实业精神对接资本市场,相信最后脱颖而出的,便是这样的服装品牌。这是产融结合的本质,也是产业经济运行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