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4年中国再生涤纶产量及在终端市场应用情况
发表时间:2016年02月23日
我国再生聚酯行业起步较晚,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逐步从国外购买小生产线,主要生产低档非织造布、手套用纱线等;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大量采用再生瓶片,其产品部分替代原生聚酯棉型短纤维;进入新世纪后,行业内出现了再生涤纶长丝等系列产品,对原生涤纶产品的替代能力日益增强。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再生涤纶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均已实现约 1 倍的增长,产量占全球的80%以上。与此同时,行业也饱受企业工艺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认可度较低等问题的困扰。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支持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断崖式下跌,再生涤纶行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再生涤纶行业将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市场需求和动力 中国再生涤纶行业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庞大的国内需求。2005年以来,纤维的内销率始终维持在85% ~ 92%之间;2014年,涤纶短纤维的净出口量为75万t,约占当年中国涤纶短纤维总产量的5%,占中国再生涤纶总产量的13.7%。 2009—2014年中国再生涤纶短纤维进出口和内销占比
我国再生涤纶的品种结构与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变化相匹配,其主要产品都是用于城市化率提高带动的家纺市场增长,这个市场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的逐步提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将成为再生涤纶应用的主要市场;这个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也将继续左右再生涤纶市场的主流产品的品种、风格及定位。 2014年中国再生涤纶在终端市场的应用情况
现阶段外部发展环境 作为践行循环经济的代表性产业,废弃聚酯瓶回收再生行业理应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经过10年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再生涤纶对原生纤维常规品种(特别是短纤维)的全面性替代已经成为现实。2005年以后,原生涤纶短纤维的年均增长率放缓至2.6%,同期再生涤纶增长率达到10.2%(其中短纤维比重为84%),其复合增长率与我国全部涤纶的增长率基本吻合。 2005 — 2014年中国原生和再生涤纶产量增长(万t)
再生涤纶制品已经大量进入中国消费者家庭,但是民众对资源再生利用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普遍存在疑虑。2010年以来,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已经明显提高,但对于废塑料(包括聚酯瓶)在内的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正面看法却在下降。例如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商,包括耐克、李宁、沃尔玛、玛莎百货、宜家家居等正在加大再生涤纶的使用比例,但却不愿意像发达国家一样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上标识含有再生纤维成分的标签,因此再生涤纶产品的环境价值在国内还无法与它们具有的竞争优势实现匹配。 政府对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支持存在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况。近年来国家一直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和循环经济发展,出台了许多宏观的优惠政策。2011 — 2015年期间仅中央政府一级的文件累计就达39个之多,但真正让企业享受到实际商业成效的政策却寥寥无几。比如已经呼吁10年的再生涤纶企业购买国内瓶片增值税发票问题至今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就意味着行业至今无法规范经营,这种带有不合法成分的灰色操作严重阻碍了再生涤纶企业做大做强。另外,对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不合理的制约却越来越多,比如进口废旧塑料管理体系“政出多门”的混乱情况。对一个原料进口依存度超过40%的行业,采用运动式的方法处理问题只能制造更多的混乱。行业发展需要有顶层设计、考虑周全和渐进式的改革政策和措施来解决目前原料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如何应对挑战 (1)提高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和国内原料使用率,减轻中国经济换档期和国际石油低价期给企业运营带来的压力。 (2)未来 5 ~ 10年再生涤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中低档次的家纺产品需求增长还是消费市场增长的绝对主体,再生涤纶怎样实现对原生常规性产品的高性价比替代仍是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应向这方面倾斜。 (3)再生涤纶行业的发展方向:让全社会认知和接受再生涤纶的环境效益和环境价值始终是这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国家最近颁布的相关政策,如2017年开始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安排、《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和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值得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研究,使以再生涤纶为原料的消费品成为全社会认可的生活方式。 未来10年,再生涤纶行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和行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全力以赴、锲而不舍地为企业发展争取更好的政策环境和生存空间。这不仅是行业协会的主要工作,更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稿件来源:纺织导报
|
|
|
相关资讯 |
|
|
相关出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