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丝绸之路集团因积极投身浙江丝绸小镇建设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上。作为国内丝绸业界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丝绸之路集团努力摆脱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走科技丝绸、文化丝绸、品牌丝绸的道路,取得了响当当的品牌声誉和领先的行业地位。在近期举办的中国香港春季丝绸交易会上,丝绸之路集团获单最多。日前,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在接受《中国纺织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丝绸业要经历转型阵痛是必然的,要摆脱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走科技丝绸、文化丝绸、品牌丝绸的道路是必需的。丝绸并不是夕阳产业,恰恰是朝阳产业。丝绸之路集团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在今后的几年甚至十几年,把传统制造业深化改造成先进制造业。
把握好品牌“国际化和内需化”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不能让丝绸缺位。凌兰芳表示,纯粹从丝绸制造来看,20年内,没有一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追赶上中国丝绸,这是因为他们的地理气候、原料品种和人工操作等必备要素和资源禀赋很难超越中国。他认为,欧洲、日本不可能重返丝绸制造领域,印度丝绸在质量上尚需提升,巴西丝绸在数量上与我国差距较大,土耳其、罗马尼亚只能夺走我国丝绸一部分加工工序,东亚、南亚、中亚的原料与工艺短时间无法追赶我国,而我国丝绸却有可能将一部分产能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凌兰芳认为,很多传统产业还都停留在普通的、简单的机械制造阶段,它与新时代的智能制造、信息化制造的差距就在于没有导入信息技术。现代的管理理念实行即时控制、智能控制。很多从事传统行业的人觉得自己很苦,苦在完全是传统、手工、机械的。国内丝绸制造的现有设备是上世纪80年代从日本改良过来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丝绸纺织机械上的创新不够,信息化改造也没有跟上。
丝绸产业最严峻的困难是资金和人才,其中人才缺乏、员工难招,直接影响行业的生命力。丝绸行业赢利艰难,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劳动收入低,影响人才入行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员工福利待遇,加快机器换人,实现高效智能化生产以外,还要恢复丝绸职业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凌兰芳认为,培育懂丝绸、爱丝绸的产业人才梯队对于丝绸产业提升至关重要。
在凌兰芳看来,丝绸行业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走进纽约、巴黎,另一条是走进百姓家里。前者是品牌国际化,创新设计、创新品种、创新工艺,要与国际化顶级大牌一较高下;后者是品牌内需化,满足百姓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我国目前人均消费丝绸大约30克,国际是15克左右,只要性价比提高,市场很大。”凌兰芳说。
推进自动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
凌兰芳认为,当前整个丝绸行业都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阵痛之中。这个过程需要跨越几个丝绸行情周期。以下几个步骤是必须经历的:一是去除过剩产能,淘汰中低落后生产方式;二是需要一二三产形成合理产业链,现代农业种养+先进工业制造+互联网经济时代的设计与营销,而原先的农工商传统模式则难以为继;三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等高新技术在丝绸产业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与其他纤维生产加工之间的技术工艺差距,主要是养蚕机械化、缫丝智能化、织造数码化、后整理精美化、品牌国际化等;四是产业重组,通过兼并整合,在全国形成几家有创新能力的丝绸产业大集团,差异化经营,走向行业成熟,引领国际丝绸行业发展。
“每个企业都有创新的机遇,振兴行业靠我们自己,我们完全可以自主创新。1733年,英格兰技工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功效,引发了纱与纺之间的上下纾的效率不平衡,30年后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拉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看来都是独夫之力,实际是行业需求催生。我们现在丝绸产业链的效率不平衡是很显然的。越到前端越落后,每个企业若能攻克一道道难题,必能见到生存蓝海。”凌兰芳说。
具体到丝绸之路集团在该方面的发展,凌兰芳表示,“十二五”期间,丝绸之路提出过要实现养蚕产业化、缫丝智能化、织造无梭化、后整理精美化、产业重组化、市场内需化、品牌国际化,目前,已经在织造无梭化和后整理精美化有了重大推进。“十三五”期间,集团将继续攻克缫丝生产智能化、丝绸连产短流程、数码织造高仿真三项重大技改难题。“目前,丝绸之路集团在丝绸连续化生产实现短流程技改方面已获得重大突破,成功后可将原来10个工艺流程所减到6个,达到每1亿元产值降本100万元的效果,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省工减力、品牌提升’的绿色生产原料标准,而且可以衍生出其他科技成果,带动其他环节创新,优化纺织行业织造工序。”
借“互联网+”实现行业重组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连接一切、跨界融合。凌兰芳认为, “十三五”期间,互联网化必然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丝绸企业要改变低、小、散、弱的状况,除了用资本纽带、品牌纽带、市场纽带去兼并重组之外,还可以用“互联网+”来实现行业重组,大大降低整合成本,提升创新能力。凌兰芳表示:“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先从丝绸面料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实现“互联网+”。首先是适应市场趋势,不在固守原来的大订单、大批量、大路货的生产销售模式,而是依靠互联网满足小批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需求。让用户直接参与品种、规格、款式、花样的设计和制作,这就要求我们经营实现互联网化,生产实现物联网化,在瞬间完成与客户、市场、同行、供应链的即时对接。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开始实施,如果在丝绸面料方面应用成功,我们还将在服装、家纺等产业链中推广。”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线上线下齐发力成为丝绸之路集团“十三五”的发展重点之一。凌兰芳介绍,接下来集团的重点发展方向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继续坚守和发展一线大都市品牌商店内的高端品牌丝绸家纺,把品质做到极致,适时走出国门;二是扩大复制工厂店模式,把丝绸4S店建在二三线城市;三是扩展线上销售,推进跨境电商。
走出去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凌兰芳表示,丝绸之路集团是能为爱马仕等欧洲顶级品牌提供超6A生丝的企业,为了保住这个优势,丝绸之路集团忍受了几年来缫丝单个企业每年就要亏损500多万元的压力。究其亏损原因:一是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快速上涨,熟练工不断减少,规模缩小;二是优质原料茧缺少,外地购置原料成本很高。
针对这些难题,凌兰芳认为,“十三五”期间,有实力的丝绸企业可以继续探索结合政策导向,加快“走出去”步伐,包括“走到中西部地区去寻找资源、去发展”和“走到东南亚市场。”
在这方面,丝绸之路集团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面。接下来,在原料方面,丝绸之路集团将根据浙江省政府要求丝绸产业原料基地化,继续推进蚕桑走出去战略,着力推进浙江省内外优质丝绸原料基地建设的产业发展精神,将成功经验复制到有条件的西部省区,带动产业化养蚕,这是农科方面的“空间换地”、“机器换人”。
凌兰芳表示,把前道产能转出去、卖出去是个好主意。未来,丝绸之路集团在浙江只留丝绸品牌发布和高附加值高科技的后道工序。同时,丝绸之路集团已经参与土库曼斯坦的丝织项目招标,正在洽谈与泰国之间的丝、绸、绢纺项目,也有与越南、朝鲜等国家的合作意向,这些都会在“十三五”期间一一落实。
此外,浙江省政府提出丝绸产业要做到人才梯队化,表明政产学研联动育才的思路。“十三五”期间,丝绸之路集团将把制丝、制造、家纺三个厂区作为专业培训基地,联合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开办对外开放的职业学校,培养行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骨干。
“今天很艰难,明天更残酷,后天更美好。丝绸行业经过艰苦的丝路跋涉和转型升级,将会再创辉煌。”凌兰芳对丝绸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