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发布2015年年报的浪莎股份,净利润出现了借壳上市10年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高达2000多万元,而2014年浪莎股份还有190余万元的净利润。根据年报数据,宣称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1/3的浪莎,这家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商,经过连续3年利润下滑,最终滑到了亏损的境地。
对于亏损,浪莎在年报中给出了多个解释,包括产能过剩、库存增加、竞争激烈以及暖冬等因素。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由于电商和微商对各种内衣针织产品的快消,价格上又有优势,对浪莎等传统品牌的客源分流有一定影响,浪莎在年报中也承认了价格劣势这一点。不过浪莎副董事长、总经理翁荣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要加强在微商、电商领域(渠道)的把控力度。
电商销售降幅超五成
年报显示,2015年浪莎股份实现营收2.05亿元,而2014年为3.3亿元,同比降37.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超2000万元,2014年盈利190余万元,同比降1155.97%,而2013年浪莎的利润有810余万元;总资产为5.45亿元,2014年接近6个亿,同比减少了9.11%。
事实上,从2013年-2015年,浪莎持续3年净利下滑。对于原因,浪莎在年报中解释称,2013年是因为加大电视购物销售比重,造成公司费用特别是销售费用大幅增加,比2012年增长76.18%,致使公司2013年利润未能扭转下滑趋势。
2014年的下滑是因为受内衣市场的无序竞争、暖冬及至年末工业产品出厂价格(PPI)连续34个月负增长等多重因素影响,加之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的压力。
到了2015年,则是受到纺织服装的内衣子行业去产能、去库存和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历史罕见的已连续46个月同比下降的双重叠加影响,浪莎为此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致使利润表现亏损。
向翁荣弟询问浪莎亏损的原因,没有获得明确回答。翁荣弟称,现在整个经济形势不好,(亏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浪莎的报表是实打实的呈现。翁荣弟表示,原因还是以年报的表述为准,不过他也间接回应,电商、微商(对浪莎)造成的影响很大。
浪莎线上销售主要为电商销售及电视购物,主要销售渠道为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及电视购物等。2015年线上营业收入6217万元,占比30.60%,线上销售同比大幅减少53.21%,其中2015年度电商销售同比下降55.03%,电视购物同比销售下降 43.61%,主要原因是市场价格竞争无序,而公司产品价格竞争处于劣势,导致促销活动次数减少所致。
有同样生产销售内衣等针织产品的当地企业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淘宝、微商等平台销售内衣裤、文胸、袜子等产品的店铺和人员不计其数,很多都是通过价格上的优势打开销量,尤其是微商等省却了很多中间环节,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保健功能名词出现,吸引了一定的消费者。这对于浪莎这样的传统品牌来说,造成了冲击,价格上又没有明显优势,直接后果就是“生意不好做了”。
此外,浪莎在出口方面的下降程度更为严峻。
年报显示,浪莎去年的出口收入为249.25万元,较2014年减少82.96%。公司称出口大幅减少的原因是2015年人民币汇率高位徘徊,外贸接单难度大,出口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下降。
被视为优质壳资源
去年,浪莎曾计划通过增发募资,购买关联方浪莎控股集团所属浙江蓝也薄膜公司年产5万吨高性能包装薄膜新型材料在建项目资产。蓝也薄膜第一期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5万吨高性能包装薄膜新型材料;第二期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环保型印刷用预涂膜和高分子光学膜。在筹划3个月后,8月25日公告称鉴于相关事项进展和市场变化情况,决定终止筹划非公开发行。而去年5月5日,浪莎还曾经以正在筹划重大事项为由停牌一次。这些对浪莎去年业绩不佳似乎做了注脚。
不过,在一些市场分析人士看来,浪莎是颇具有价值的壳资源。
有分析认为,企业常年在亏损边缘,不重组就卖壳,靠自己改善经营已无力回天。而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公司表示转型方向为互联网文化产业,目前正在积极寻找相关标的,说明题材已经很明确。
也有观点认为,浪莎属于服装细分行业中的龙头,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稳定的客户资源,在技术研发方面明显领先于同类企业,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公司目前在国内已建立了庞大的以经销商代理形式为主的终端销售渠道,浪莎本身又具备较大品牌优势,目前只是被严重低估。
而今年一季报显示,浪莎净利润近356万元,同比增长757.09%。同时季报显示,此前悄无声息的紫光集团3月末持股数量为392.52万股,持股比例达4.04%,逼近举牌线,并位列公司第二大股东。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1988年的紫光集团是清华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清华控股旗下的大型骨干企业之一。
尽管受到电商冲击,翁荣弟依然表示,要加强对微商、电商领域的把控力度。
事实上,按照浪莎的模式,其电商采用加盟店形式,这导致不少加盟店用浪莎的品牌,拿其他家的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电商人士曾指出,浪莎是典型的传统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奇迹,大量生产、大量压货给渠道的粗暴模式带来了市场膨胀,也使企业忽视了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