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来,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步伐加快。然而,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中西部地区,想要顺利“接手”,却不仅仅是建几个产业园、出台几个优惠政策这么简单。
产业链配套有待完善
在中西部地区建设纺织产业园,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不仅可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且也可以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本地就业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强化东西部的产业协作,这对于经济与民生等多个层面都是有益的。不过,承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移,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前段时间,我们曾经受邀到江西的一个地区去考察,当地政府也非常希望我们公司能把以后扩大生产的工厂设在那里。但是经过仔细调研后感到,虽然当地政策十分优惠,但却不太能够满足我们企业的发展需求。”江苏某纺织企业负责人说。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作为面料生产企业,需要一定的产业链配套,比如上游的棉纺、纱线以及下游的染整等,而且现在的纺织企业大都实现了规模化与自动化生产,已经不再是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当地的负责人给我们介绍了产业园的规划,但是目前入驻的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配套的完整性上,都很难满足我们的需要。”该企业负责人说,“此外,一些地区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产业配套不完善,再加上物流方面的不足,满足不了当前客户对我们快交货、快时尚的市场需求。除了生产设备的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配备力量不足,在这方面上,很多中西部地区还有欠缺。”
在该企业负责人看来,大项目一旦落地,对当地展贸平台、物流、资金流、信息服务流、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而且企业落地后的很多需求大都很急迫,然而不是所有承接地都能在短期内满足企业的迫切需求。
“即便工厂勉强落地,要想马上顺利运行起来也比较困难,搞不好还会增大企业的发展压力。”该负责人说,“虽然当地的用水、用电、用工成本都比东部地区低,但是综合其他因素,我们还需要慎重考虑。”
对此,也有纺织企业表示,如果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即便是一根缝纫线、一颗纽扣不到位,都会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纺织产业中西部转移动因分析
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动因来自于国内外市场的两个方面,主要有: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等。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纺织企业出口受阻,棉花价格飙升,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受原料、人工、土地资源的紧缺以及国家对环保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一批大型纺织企业集团纷纷西移。东部沿海地区将劳动密集型生产转移到了中西部,可以减轻东部地区土地、环境、资源、能源与社会压力。在东部转做高端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促进产业升级。
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
(1)国内各省市最低工资标准连续上调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涨,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增加了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东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纺织产业的相对优势已经逐渐消退。
随着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主要省市大幅度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这对于东部现有的纺织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0年2月份江苏省率先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30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上海市为1120元,月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的宁夏为710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工资水平调整阶段,
此轮“加薪潮”的主要特点是,由沿海地区带动、覆盖全国范围内工资上调幅度较大。
2011年以来,又先后有35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见表1-1和表1-2),最低工资标准在1000元以上省市有20个,其中深圳最高,为1320元/月,而2010年仅有6个城市在1000元以上,分别为上海、深圳、杭州、宁波、广州、温州。
从整体上讲,2011年全国范围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月最低工资标准突破千元的省市数量较2010年有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但中西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仍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2)行业劳动报酬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从纺织服装业的成本构成看,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在成本构成中所占比重大。按照WTO发布的一般均衡模型测算,中国服装业劳动力在成本构成中的比重超过20%。纺织服装业正面临劳动力报酬上升的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见表1-3),2004-2009年纺织行业平均劳动报酬水平虽然低于其他行业,但增长较快,2009年达到18241元,纺织业年增速在12-16%左右。
(3)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
纺织服装业作为传统的加工业,劳动力成本始终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沿海地区和内地纺织业劳动力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德国威纳国际顾问公司(Werner Internationa1)近年来对全球纺织业劳动力成本。
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4),中国沿海地区纺织业劳动力成本高于内地,2008年中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已超过1美元/小时,沿海地区达到1.88美元/人/小时,内地为1.44美元/人/小时。中国沿海地区纺织业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正在消失,也是导致沿海地区向内地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
(4)劳动力供给不足出现了“用工荒”
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受到“用工荒”的困扰,纺织企业不仅招工难,用工、留工更难,沿海地区“用工荒”已从季节性的劳动力短缺,发展为一种常态。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正常化,为吸引和留住劳动力,各省市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出现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劳动力争夺大战。
2010年和2011年江苏省在国内率先开始加薪的举措,2011年调整后,江苏省最低工资标准已超过1000元,达到1140元/月,吸引了不少珠三角的工人前来江苏打工者,因此,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不仅是生产的转移,也是劳动力的转移。
(5)原料价格的上涨
自2009年以来,纺织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外棉花价格持续27个月上涨后,到2011年4月才开始回落,2011年8月份国内棉花价格328指数仍在19000元/吨的高点,国际棉价Cotlook A指数在116美分/磅。
棉花价格的上升,使纱线价格的提高,为降低成本,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棉花资源优势,东部纺织企业纷纷将棉纺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
(6)行业利润率水平较低
2009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为4.86%,低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率6.37%水平,也低于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率6.03%水平。从整体看,我国纺织产业的经营效益较低。
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明显
(1)资源优势
中西部地区纺织原料资源丰富,如:新疆稳固的棉花生产基地;内蒙古、新疆拥有细羊毛、半细羊毛和山羊绒主产区;长江流域麻的资源优势,黑龙江、新疆等亚麻资源以及其他麻类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为发展天然纤维加工业,如棉花、羊毛、羊绒、蚕丝、驼绒等提供了资源优势,极大地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
(2)劳动力成本优势
长期以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2009年东部5省一市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在22000-48000元/年,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在21000-27000元/年,制造业工资成本地区的差异,导致东部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以使中国成本优势能够继续保持一段时间。
(3)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直接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区位优势包括生产要素优势,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市场规模、优惠政策、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某一地区资本流入及资本流出,与当地人均GDP水平密切相关。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投资发展阶段论,认为某一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其区位优势对于资本的流出流入产生直接的影响。
人均GDP为2500美元至3999美元的地区,资本投资流入量将会增加,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的地区资本流出量会大幅增加。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基础
在中西部地区中,新疆、四川、陕西、湖南、河南、安徽、江西七个地区适宜承接东部纺织产业的转移,均拥有良好的纺织产业基础,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原料、劳动力成本看,具有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产业的转移明显的区位优势。
湖南省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基础
素有世界兰麻之乡美誉的湖南省,已经在长沙、湘潭、宁乡、益阳、株洲、常德等地形成了棉纺织产业、服装产业、麻纺织产业等一大批纺织产业集群。作为我国八大产棉区之一的湖南,为更好的承接东部地区的纺织产业转移,湖南东信集团就在湘潭、长沙银太在炎陵、宁乡分别投资数亿元建设高档棉纱、棉纺生产线。
江西省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基础
作为江西省传统支柱产业的纺织业,江西省具有兰麻、蚕丝、竹等天然纤维的资源优势。纺织产业内部各子行业发展齐全,其中服装发展最为迅速,针织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化纤是其特色产业,东部纺织企业已经陆续进驻江西省。2004年,浙江绍兴恒昌集团、2006年浙江维科集团、2007年浙江龙达集团、2008年“阿迪达斯”、“老人头”、“耐克”等世界著名品牌的服装企业分别在江西九江、都阳等地投资建厂。
河南省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基础
河南省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和棉花种植大省,棉花种植面积是全国的1/10,产量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也是全国重要的麻类、蚕丝、羊毛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棉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2%,位居中部第一;布产量也高达全国总产量的4.36%。
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转移的承接,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集纺纱、织造、染整、纺织机械制造、制衣、产品展示销售、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完整纺织产业链。纺织产业的资产规模逐步壮大,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2009年6月河南省荣阳被中国服装协会指定为全国第一个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试点地区。该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承接东部沿海服装加工业的转移,基地建成后将是河南省最大的服装基地。目前,河南省已拥有郑州纺织产业园、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南阳服装名镇、郑州元通纺织城等纺织产业园区,已有43个纺织服装项目进驻河南,投资总额达107亿元,包括香港裕隆投资股份公司、华芳集团、上海文卿制衣有限公司以及浙江绍兴宏集纺织品有限公司。
安徽省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基础
地处东部与中部结合处的安徽省,是全国桑蚕茧、黄红麻和兰麻的主要产区,纺织资源丰富。特别是安徽省在特种动物纤维资源,比如羽绒、兔毛等方面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在安徽省芜湖、铜陵、合肥、马鞍山、滁州、淮北、蚌埠、皖西南等地,已经形成了棉纺织产业、丝绸产业、特种动物纤维制品产业、服装产业和高档毛纺织品五大产业集群。以及铜陵的麻纺织品:巢湖的产业用化纤;桐城的羽绒类家用纺织品;淮北、蚌埠和芜湖的多功能织物,四大纺织产品生产基地。
作为中部地区桥头堡的安徽省已经成为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的首选地。随着,“皖江城市带”这首个国家级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的获批,安徽省被赋予了在承接产业转移领域的“先行先试”权利。皖江沿江地区通江达海,与长江一水相连。借助于长江这一黄金水道的运输成本优势,皖江沿江地区具有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它也成为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之地。另外,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安徽省,其本身拥有丰厚的劳动力资源,在承接产业转移后,有利于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留在本地务工,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
新疆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基础
作为国内最重要的棉花生产区域之一,2010年新疆棉花产量为260万吨,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0%,世界棉花总产量的11%,国产长绒棉几乎全部产自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产棉量始终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新疆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新疆棉无论从种植面产量、单产还是出口量方面已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新疆优质羊毛、羊绒、亚麻、罗布麻、红麻等再生纺织原料也很丰富。
到2015年年底,新疆棉纺织产能投产657万锭,新增产能近100万锭,达到700万锭,在建的纱锭规模近1000万锭,纺纱生产能力居西部十二省(区、市)之首,为全国人造纤维生产能力增长最快的省区。2009年新疆纺织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3亿元。
新疆加大对棉纺织业扶持政策,为发挥棉花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棉纺织产业,重点培育一批技术装备一流、规模在50万锭以上、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形成优势棉纺产业集群。为了吸引内地企业投资,新疆部分地区在资金、土地使用费、税收和当地资源的使用方面都给予投资者极大的优惠,使企业的投资成本大大降低。目前,新疆有20余家国内外知名纺织企业,其中17家排在国内纺织500强之列。
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据新疆劳动部门提供的数据,新疆现有农村人口1268.84万人,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达130多万人,仅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克孜勒苏)就有约81.15万人可输出和转移就业,其中30岁以下占45.6%。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满足新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加之新疆经济相对欠发达,人工费用较低,在人员成本日益上升的今天,企业投资新疆可以使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也有利于棉纺企业投资向棉产地要效益。
2010年为了吸引更多的纺织巨头“走西口”,建成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依托东部的技术优势与新疆的资源优势,加快传统产业发展的速度。新疆纺织行业提出建立“两城七园一中心”,石河子和阿克苏两地为纺织“两城”,因为这两个地方拥有丰富优质的棉花资源,而且石河子、阿克苏、乌昌、喀什等地的纺织工业基础也比较好。七个纺织工业园将选址奎屯、库尔勒、喀什、博乐、呼图壁、沙雅、巴楚,乌鲁木齐成为国际纺织品商贸中心注。
中亚各国轻工业落后,纺织品需求趋升,纺织品和生活消费品基本依赖进口,在整个中亚市场,八成轻工产品来自中国。这一地区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其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对于在新疆投资的棉纺织企业而言,可充分利用新疆与中亚毗邻的地理优势,积极拓展棉纺织产品对中亚出口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