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份,随着南、北疆棉花重播和补种工作收尾,棉花播种工作逐渐结束,2016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统计、生长情况及产量预估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展开,笔者总体感受是种植结构调整幅度有限,南疆个别乡镇甚至有所增长。一、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受灌溉用水和收益的影响,扩种幅度低于预期,玉米种植面积甚至呈现萎缩;二、机采棉和长绒棉面积扩大遭遇障碍,前者是受土地分散和2015、2016年雇佣工人费用下滑的制约,后者则是受2015/16年度长绒棉价格一路走低、销售形势和收益不理想的影响;三、整个南疆5月份气温变化比较大,低温天数偏多,大风阴天导致光照不足,棉花长势和现蕾期比2014、2015年晚5-7天,但根据农业部门和农民经验,只要7、8月份积温高、光照强,并不会影响棉花吐絮和采摘。
那么是什么原因影响农民不肯加大结构调整,减少棉花种植呢,笔者归纳如下:
一、植棉收益比较稳定,要高于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自2014年以来,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有效的保障的农民收益,稳定的棉花种植面积,虽然2016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下滑500元/吨(从19100元/吨下调至18600元/吨),但化肥、地膜、农药及播种、人工支出等均有较为明显的下滑,植棉成本的下滑甚至超过500元/吨,因此若7、8月份无大的灾害出现,2016/17年度棉农的收益或将高于2015/16年度,粮食作物庞大的国储、消费下滑导致价格持续低位徘徊,农民并不看好。
二、种植大枣、香梨、枸杞、核桃、苹果等经济作物周期长,收益波动大。以南疆红枣为例,一般三年才会挂果,而且前几年产量比较低,但需要资金、人力物力投入非常大,再加上近几年红枣价格也一路走低,农民收益大幅下滑,喀什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卖枣难”的问题,当然各县乡土地承包期缩短也是影响果类种植的原因。
三、大量的低产、非宜棉区经过改造逐渐成良田(滴灌基本普及)。随着各主产棉区兴修水库、灌溉工程,前些年开垦的荒地、沙漠得到绿化,植棉单产普遍提升到250公斤以上。
四、今年灌溉用水大幅上涨(部分地区200元/亩),使小麦、蔬菜、水果等种值面积下滑,棉花耐旱、耐盐碱的优点进一步体现,为了降低投入农民倾向于种植棉花。
五、棉花可以就地加工消化,便于运输。因为大量的新疆农产品需要运输至内地消费,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存储时间短,农民主要依靠内地的经纪人或当地大型贸易公司收购,对价格的掌控能力非常弱,而且销售风险较大。疆内轧花厂数量多,各主产棉区加工企业“星罗棋布”,籽棉可以随时“脱手”变现,不必承担长途运输及存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