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我国麻纺织产品出口形势严峻,特别是今年以来,麻纺企业订单下滑、产品价格下跌、市场渠道单一的现状,6月2日,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在京研讨麻纺织行业形势,想对策、找出路,以期带领麻纺企业突围。
出口下降成行业发展软肋
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许吉祥分析了麻纺织行业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截至4月,我国麻纺织产品累计出口4.61亿美元,较2015年同期减少28.75%;麻制品出口7762万美元,同比减少42.41%。其中亚麻纱出口量同比增加3.82%,出口金额同比减少9.16%;亚麻织物出口量同比减少3.06%,出口金额同比减少7.67%;苎麻纱出口量同比减少45.14%,出口金额同比减少51.19%;苎麻织物出口量同比减少44.46%,出口金额同比减少45.82%。他表示,出口下降将成为今年麻纺织行业发展的软肋,麻纺织行业、企业须重点关注成本问题,重视扩大麻纺织产品出口问题,重视麻纺织终端产品创新问题,重视开拓内需市场引领消费问题,重视麻纺织设备技术创新及标准完善等问题。
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董春兴介绍,“麻纺织市场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处于前道的纺纱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大,同质化竞争激烈,互相压价现象屡出。近些年,通过宣传,麻产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下一步,麻纺织企业要团结起来,依靠科技创新,在‘三品’战略上下功夫,着力构建有序、共赢的‘麻圈生态’。”
四难题考验行业调整
在副会长的发言中,大家普遍认为,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出口滞销、同质化竞争、产品价格下降是当前亚麻纺织行业需要突破的瓶颈。虽然公众对麻产品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但还是明显不够,麻的定位直接影响了麻产品的内销;同时,亚麻原料价格居高不下有多重原因,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种粮有补贴,种麻却没有相应补贴,所以很多农民不愿意种麻。
“苎麻行业目前的形势十分严峻,原料萎缩加剧,现在湖区麻基本无收,10万亩——这是全国苎麻种植面积的总数。苎麻生产企业也不过20家。目前,湖区麻收购价为9300元/吨,四川麻收购价为1万元/吨,而农民手工剥麻的劳动成本就需要1万元/吨,所以麻农种麻基本无利可图。”一位副会长用数据道出了苎麻行业目前的艰难。
也有副会长反映,研发实力不足也影响了苎麻产业的提升。他认为,近两年很多消费者使用、穿着麻产品,这说明麻产品的内需市场在进一步扩大。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苎麻企业在拓展内需市场时缺乏准备,当一些企业要货急时,他们会表现得束手无策,这突出反映了这些麻纺企业研发设计能力不足。按照市场规律,有实力的企业一般都会提前掌握行业流行趋势,提前设计、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并有合理的库存,而不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
在与会的部分副会长看来,创新不足和市场拓展力度不够是制约我国麻纺织行业的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非常重要。国内化纤之所以快速发展,是因为其不断有创新性的成果被研发,有差异化的产品进入市场。那么,为何麻纺织行业就缺少差异化的产品呢?这说明麻纺企业创新研发的力度还不够。市场是根据需求不断变化的,纺纱技术创新、生产技术创新、环保创新、终端差异化产品创新,这些都决定了麻纺织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
“黄麻纺织行业消费市场很有潜力,但原料受制于孟加拉国,黄麻纱线也逐渐被孟加拉国取代,我国亟须建立新的合作机制。”会上,一位熟悉黄麻行业的副会长表示。
“三品”战略促行业升级
对于麻纺织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副会长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市场拓展上,需要加大行业正面宣传,着力培养和拓展内需市场;坚持走多品种、差异化、混纺和终端产品创新的发展道路,建立研发和分析的快速反应部门,以适应“快时尚”市场。
对于原料问题,副会长们普遍认为,有多种方法改善目前的现状:一是可以与农业口和地方政府协调,实行“订单农业”模式,学习欧洲原料厂的一些做法,与农民签订协议,为农民提供种子和技术,收购其生产的原料,价格随行就市。二是国外多渠道平衡目前亚麻市场的供需关系,以此来保障我国亚麻行业的利益,争取更大话语权。三是有效引导,不一味扩种,避免麻种混乱和“麻贱伤农”。四是加大麻纺设备的研发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原料问题。
会上,如何创新引发在场的副会长的热议。大家普遍认为,要重视“三品”战略与麻纺织行业的紧密结合,提倡差异化生产和创新;在管理创新方面要下功夫降低成本,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麻纺产品;重视与上中下游企业,尤其是品牌终端企业的资源共享和捆绑式集成创新,避免单一的产品创新被别人快速模仿。
在行业政策方面,副会长们表示,要积极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府部门等多种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麻纺织行业面临的问题,争取相关政策扶持行业发展。如,争取降低苎麻纺织企业的水电气成本;对实体经济的工艺设备创新改造进行补贴;希望环保部门出台“黄麻环保袋取代编织袋”的相关政策;建议修订黄麻产品相关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