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冲刺期,是深化改革、全面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推进服装行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期。在此期间,中国服装行业要站在新的高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决定性作用,利用良好的产业基础,牢牢抓住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创造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新优势,建设科技领先、品牌一流、生态持续、人才杰出的服装强国。
面临挑战:内外趋缓 传统模式亟待升级
“十三五”期间,中国服装行业面临的各种挑战不容小觑。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新兴经济体国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将带动服装市场增长,但也面临着经济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我国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制造能力将会进一步转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服装业在全球服装贸易新格局中的竞争压力持续加大。同时,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放缓,消费升级挑战传统生产方式。中国经济增速换挡,进入改革攻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消费观念日益成熟理性,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者更注重衣着的性价比和个性化选择。消费时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新趋势,一方面为服装行业转型升级和增长动力的转换提供了机遇与空间,同时也使得行业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型任务显得紧迫而艰巨。
此外,新一轮产业变革不断深化,产业发展方式面临调整。以先进生产方式变革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将带来工业组织结构、产业竞争范式和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发达国家具比较优势的知识和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不仅可以控制产业制高点,而且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生产效率,强化新兴技术产业化能力,形成高端服务业领先优势,进而形成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直接挑战后发国家的初始优势,这给中国服装业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价值创造机制不断变革,产业升级路径面临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产业组织正向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新型产业组织——价值生态系统转变,关键点是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正在由制造环节向消费者的使用过程转变。新环境下的市场竞争从价值链间的竞争上升为价值生态系统的竞争,以往量化的物质消费价值在向审美体验的文化价值拓展,这对传统发展观念及产业升级路径提出了挑战。发展机遇:资源配置新时机 产业格局新空间
面临挑战的同时,中国服装行业也手握巨大的发展机遇。首先是全球资源配置面临新时机。全球服装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的变革期,这为中国服装行业跨国配置技术资源、创新资源、制造资源、管理资源和营销资源创造了条件。由于中国服装产业技术和制造体系日益完善以及中国品牌在本土的出色表现,不仅一些后发国家欢迎中国投资,一些发达国家也欢迎中国企业参与再工业化建设,这为中国服装行业加快走出去和提升跨国配置资源能力,构筑以我为主的跨国现代产业链和价值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利时机。在此形势下,国家战略也力促行业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的目标,社会分配结构调整、收入不断增长、城镇化率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将为国内服装消费需求扩大提供有力支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大大拓展服装行业区域发展空间,为实现跨产业、跨文化、跨区域整合带来巨大的新动力。同时,“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将为服装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利的条件,我国服装业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产业势能,必然在新的发展时期得到有效释放。
此外,国际产业格局调整创造新空间。发达国家长期“去工业化”导致其“再工业化”面临产业结构缺失等困难,“再工业化”将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为我国制造业追赶、并行、超越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我国服装行业已具备产业升级的现实基础和有利环境,只要找准发展方向,明确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牢牢把握本轮全球工业变革的时机,就能在这次国际产业格局调整中获得更大的创新空间。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新机遇。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先进制造技术为突破口,以价值生态系统为产业组织形态的产业变革,让中国服装产业与发达国家同步进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标志的云经济时代。国家关于“互联网+”、大数据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为我国服装产业更大范围、更高效能、更多手段地整合产业创新资源,扩大产业价值增长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点任务:全方位多方面 提升综合实力
在挑战与机遇面前,中国服装行业要从结构调整、科技、文化、品牌、人才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首先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生态。合理调整产业区域布局,增强产业集群活力,提高产业转移质量,推动东中西部以及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着力建设科学、优质、高效的产业链体系,梳理产业链各环节,协调上下游关系,建设数字化、网络化配套协作体系,实现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促进不同生产规模、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形成依存共生的企业群落,推进产业由“大而全”向“大而强”和“小而精”的生态结合体转变。引导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加快研究新形势下产业组织发展的新模式、新架构,建立价值创造机制,完善集成创新体系,加快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的转变。加强服装基础科学研究,推进三维人体测量、服装3D可视化及模拟技术的精准性和实用化,加快服装基础数据库及有关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质量保障及监管体系,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生产过程智能化为重点领域,着力提升服装生产装备自动化水平,不断加强各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全面加速服装行业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和综合应用,推动服装制造水平的整体提升。
为产业注入中华文化内涵,强化产业文化建设,以塑造产业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建立现代服装产业文化体系。明晰产业“产品-品牌-文化”不断深化的发展路径,确立行业文化发展战略,形成一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富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且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企业。促进产业间的国际文化交流,在多元文化中进行产业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服装产业在国际上的文化认同感,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国际形象。
加强品牌创新,明晰品牌定位,提升品牌内涵,锤炼品牌价值主张,丰富品牌价值构成,提高行业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聚焦市场需求和市场细分,进一步强化差异化定位;完善品牌创新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认真研究互联网时代消费需求新变化;全面整合核心资源,提升企业运营能力,积极探索跨界合作方式,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抓好产品质量,提升设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和文化创意,推动产品从功能化向时尚化的转变;重视消费体验,主动引导消费升级;创新终端零售形态和业态,健全服务体系,完善盈利模式,打造品质优良并极具行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的品牌群体。努力建设一支互联网时代富有创新精神、优秀工业精神的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程度高的多层次人才和高素质的专业基础人才,以及跨学科、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选拔、评价、激励和保障体系,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加大东中西部地区人才交流力度,支持人才合理流动和国际间交流。搭建服装行业人才服务战略联盟,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构建产业人才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
此外,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国际竞争格局调整的背景下,巩固中国服装业现有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同时,要从根本上转变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粗放发展方式,重新确立中国服装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新定位,全面提升中国服装业的全球竞争力。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创新加工贸易模式,进行全球整合资源,提高价值链高端掌控能力,构建全球营销网络,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竞争力的国际化大中型企业。
服装智造:由大变强 打造竞争新优势
“十三五”期间,中国服装行业要紧抓全球新一轮制造业变革和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机遇,以促进服装制造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和质量品牌提升为方向,瞄准国际服装制造先进水平,积极推动服装制造向服务化转型,打造中国服装制造竞争新优势,加速完成中国服装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智能制造是全自动制造的延伸,自动化制造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智能制造发展受外部技术环境制约。服装智能制造工程以衬衣、西服、西裤、牛仔裤和针织T恤为试点,以建设服装生产智慧工厂为终极目标,以推进服装产品生产过程智能化为重点,加快服装缝制前、缝制中和缝制后全流程装备的智能化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推进服装制造流程自动化改造,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自动化制造、部分智能自动化制造和智能化制造。到2020年,中国服装行业力求实现服装自动化制造和部分智能自动化制造,初步进入世界服装制造强国之列。
在这五年间,服装行业要提升基础装备水平,推进装备智能化。开展人工转机械、单机转单元、机械转自动、自动转智能,推广应用智能平/包缝机、智能特种机、自动缝制单元、模板自动缝制系统等高效直驱式数控缝制设备;注重实效,重视缝制设备的微创新、小改造;协调组织缝制设备企业和服装企业结对研发,突破衣片抓取及传送技术难题,集成创新一批数控智能装备,实现部分机器人参与缝制工艺流程的应用,推进缝制装备智能化。并在此基础上,推广应用CAT/CAD/CAM集成系统、吊挂及其它单件衣片自动输送系统、自动缝制单元、模板自动缝制系统、机械手或机器人参与衣片抓取传递和操作系统、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柔性整烫系统、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自动立体仓储物流配送系统及其WMS 管理系统等;进行生产流程再造,加强系统连接和组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感知传感器、感知物联网、各种服务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智能装备与人和产品的互联,为建设自动化、智能化制造车间打好基础。
此外,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以消费者为中心,加快推进B2B、B2C、C2C、ABC、O2O等电子商务的创新与应用;鼓励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批量定制,促进由基于产品的传统制造模式向基于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知识库、服装用人体数据库等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技术标准、工程服务、数据管理等云应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云服务平台,服务周边地区和中小型企业,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资源集聚与对接,整合制造资源,提供制造服务,开展网络联盟协同制造,促进产业集群形成价值生态系统群落。
加强企业ERP、CRM、SCM、MIS、PDM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二次开发和集成应用,实现各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提高系统功能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适应度,强化管理决策支持功能;通过大数据挖掘,快速获取、处理、分析有关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产业链数据和其他外部数据,对产品需求预测、产品设计、柔性加工、供应链优化、市场变化应对、战略调整等提供全程的数据支持,推动企业运营从业务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逐步推进智能经营管理决策。
同时,推动服装与新材料、新技术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免洗免烫、防水透湿、调温保暖、亲肤护肤、抗菌除味等功能性产品,满足服装的功能化需求趋势;密切关注传感器等电子智能元器件与服装的“封装”技术,鼓励服装企业与通讯、医疗、防护、运动、军事、娱乐等跨界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智能服装产品;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质量监管效率,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强化企业质量责任主体,重视供应链质量管理,推广应用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控制技术,建立质量信用长效机制,保障消费安全,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融合创新,倡导品牌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鼓励品牌“走出去”和国际化,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
期间,服装产业要加强行业发展监测和规划,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开展服装制造系列示范工程,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营造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