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果说2015年是“困难的一年”,2016年就是“复杂的一年”,围绕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再次浮现。从沪深两市男装板块的表现来看,或许可以用“阴霾笼罩”来形容。这似乎也说明了男装行业正步入两极分化矛盾不断加剧的结构调整进程中,企业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有实力的行业骨干企业会越做越强,而没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只能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就国内需求而言,在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带动下,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农村居民尤其是中西部农民收入基数仍然较低,再加上经济尚未全面复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收入增长受到影响,要保持消费增长,不确定性因素还很多。再次,今年以来,原料价格却脱离纺织品市场大行情,出现猛涨的态势,令纺企的日子愈见难过,企业的当务之急所要做的只能是千方百计抢市场、保订单。
作为A股男装板块11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家公布半年报的步森股份,其业绩不利令男装行业陷入尴尬。其半年报显示,2016年1-6月份,步森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5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79亿元相比,下降15.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23亿元,与去年同期的-0.57亿元相比,大幅减少298.21%。步森股份特别表示,受市场持续低迷,销售下降的影响,今年三季度将继续面临业绩亏损的局面。
对于业界而言,步森只是整个男装行业的一个缩影,近期卡宾、中国利郎、利邦、华绵制衣公布的业绩也显示,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双下滑甚至大幅亏损的局面,依然令男装行业“坐困愁城”。
业内人士向《中国服饰》杂志记者表示,宏观大环境对男装零售业的制约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2012 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下移,男装行业零售大环境基本上处于逐年放缓的趋势中,其中以百货、街边店为代表的线下实体店的压力尤甚,国内限额以上企业与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速由 2012 年的 14.8%与 10.8%,逐步下移至2016 年上半年的 7.6%与-3.2%,而线上销售的增速随着电商渗透率的提升也在逐年放缓,2015年国内网购交易渗透率已经达到约 15%,增速放缓至 30.25%,线上流量红利进入尾声,应该说整个零售市场进入了个别细分领域异军突起、但整体呈现中低速温和增长的常态中,零售市场也逐步从做大蛋糕步入切分蛋糕的存量竞争阶段,这其中既有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可支配收入等宏观环境的影响,同样也有社会消费文化、购买决策、消费渠道等市场微观环境的影响。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2016 年 7 月份全国 50 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 1.3%,增速相比上月提升了 1.5 %,高于上年同期 1.0%,也是今年以来仅次于 4 月份的第二高月度增速。其中服装类零售额同比增长 4.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 7.4 个百分点。《中国服饰》杂志记者查阅男装板块半年报也注意到,整体来看,无论沪深股市的步森股份还是希奴尔,还是港股市场的利郎、利邦、卡宾,其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均不尽如人意,虽然男装行业低迷格局有所改善但判断拐点还尚早。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传统制造行业的一个重要门类,目前面临着应收增速逐渐放缓、库存高企难以消化的困境。自 2012 年纺织服装行业危机以来,行业在繁盛时期所潜在的被忽略的问题近几年也都集中爆发出来。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供应链存在着信息传递效率低、交易成本高、销售端与供应端脱节,终端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传导给品牌商等问题。同时,受今年上半年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行业终端需求的持续低迷、出口数据的不断恶化加快了行业内部分上市公司加速整合供应链、探索转型改革和创新的步伐。
对于业绩下滑,上市公司普遍把根源归结于经济不景气,消费需求疲软,成本上升以及以及成本上升的原因。服装行业资深观察人士程伟雄直言,“模式与定位”是导致男装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的根源所在。在其看来,服装品牌企业也只有把握趋势,才能抓住未来趋势的价值点。未来服装企业需要进一步细分市场结构,然后在不断细分中寻找价值点,从目前来看,很少有服装企业能进行精准定位,其次,今后服装企业要控制销售渠道,只有通过有效控制常规渠道和新兴渠道,才能够决胜市场。
《中国服饰》杂志记者注意到,消费市场的低迷也让男装品牌如临大敌,部分男装上市公司纷纷通过并购、跨界来自我拯救。在已经公布业绩的上市公司中,男装品牌利郎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每季度推出一小系列女装产品,希望在增加店内效益的同时,可以测试新的市场;卡宾服饰则正逐步将以批发模式经营的零售店铺向代销模式转型。以有助提升营运效率;利邦控股则宣布将继续优化供应链,确保店铺提供最优质的商品,同时还将重组管理团队,以确保权责明确,并着手进行实施大规模节流计划;步森股份方面也希望扩展特殊行业和职业的个性化高档服装定制业务来实现扭亏。
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服饰》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服装行业竞争激烈,小品牌居多。服装行业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的行业,进入门槛低、参与者众多,导致竞争较为激烈。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大品牌份额不高,从各子行业集中度来看,除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运动外其他子行业排名前列的公司份额合计均不大、也以中小品牌居多。截至2016年5月,服装行业有15409家企业,其中亏损企业2511家,数量占比达16.30%。
进入2016 年以来,美联储的加息政策、人民币贬值的趋势加大了中国宏观经济回升的难度,纺织服装行业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一季度增长速度明显趋缓。随着行业进入调整、消费新趋势逐渐浮出水面,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纷纷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新方向,转型并购动作不断,如男装品牌报喜鸟,2015年7月提出智能制造转型、推广C2B全品类私人定制业务,实现智能化生产改造、并将打造3个“1000家”私人定制体验店。2015年实现私人定制销售收入3-4亿,占主品牌比例由2014年的12%提升至2015年的15%-16%,未来三年私人定制业务占比有望达到30%;雅戈尔也成立了针对企业高管、金融机构人士及政府官员等群体的高级定制品牌MAYOR,主打性价比,未来增长势头迅猛。
总体而言,结合男装企业半年报来看,行业整体基本面仍未见改善。长城证券研究员黄淑妍表示,国内服装行业整体增长势头明显趋缓,过去以数量取胜的传统“中国制造”模式无以为继,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势在必行。 在“互联网+”及“工业 4.0”的综合推动下,男装企业将加强自身在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的整合,同时有能力在组织机构、产能、销售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及创新的企业无疑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率先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