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时间,印度从去年初中国进口纱市场当之无愧的主导者,到9、10月份进口量甚至一度低于巴基斯坦,再到年底的成功逆袭,可谓是坐了一次过山车,然而好景不长,在经历了短短三个月迅速增长的美好时光后,印度再次跌落第一的宝座,而且这一次似乎跌的更深更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印纱进口量的大起大落,让我们一探究竟。
从过去两年的数据来看,2016年印度棉纱出口量从2015年的132.8万吨下降到2016年的117.5万吨,同比下降了11.6%,出口额从37.43亿美元下降到31.6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5.5%,平均出口单价也由2015年的2.82 /公斤,跌至2016年的2.38美元。从中国进口的数据来看,2016年中国累计进口棉纱197.2万吨,从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的棉纱进口量分别为41.59万吨、62.51万吨、38.92万吨,占比分别为 21.1%、31.7%、19.7%,印度出口中国相比2015年度对中国的出口量大幅减少了28.7万吨,那么造成印度出口大幅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印度过去一年多的棉花(15500, -495.00, -3.09%)成本、棉纱价格、汇率变化这几个最主要的方面来看一看。
棉花成本
棉花作为棉纱的原料,是构成棉纱成本的主要因素,棉花价格的涨跌直接影响了棉纱的价格,从近一年多印度棉花现货价格来看,经历了一个从16年初触底回升,到三季度的断崖式下跌,再到17年度企稳走高的过程,棉花价格的走高同时也伴随着棉纱出口装运量的下降,棉花价格的回落,则伴随着棉纱出口装运量的回升,呈现了一种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这期间,印度棉花现货价格从16年3月22日的最低点32100卢比/坎帝,上涨至7月15日的48500,最大涨幅达51%,而同期ICE期棉的最大涨幅只有27.4%,也高于巴基斯坦现货棉花30.8%的最大涨幅,这对主要采用美棉的越南和本国棉花的巴基斯坦棉来说,成本上涨的幅度远小于印度,尤其是越纱凭借低价抢夺了很大一部分印纱的市场份额。随后在9-12月的下跌中,印度棉花现货价格最大下跌幅度为22.3%,同期ICE期棉的最大跌幅只有13.2%,巴基斯坦现货棉花最大跌幅14%,这波下跌让印度棉纱重新获得了生产成本的优势,夺回了部分市场,16年10月至17年1月印纱的出口装运量也快速回升,并创出年内新高。
棉纱价格
棉纱价格是影响棉纱供求的直接因素,我们选取印纱主流的环锭纺普梳C21S的价格走看,可以看到16年5月开始价格迅速走高,8月达到顶峰,这期间,印度纱厂开机率一路走高,高企的棉纱价格也抑制了国内消费和出口,出口量在随后的6、7、8月大幅下降,价格回落后,9月份的纱厂开机率一度降至60%左右,价格的下降带动了需求和出口的回升,随后的10、11、12月,较好的国内需求和出口量的大幅增长让纱厂开机率一度飙至90%的高位。随后随着棉花成本的上升,棉纱价格步入了稳步上涨的趋势,并一直持续到今年4月份,由于价格高企,印纱相对中国国产纱和越南纱的价格优势逐步丧失,部分规格的纱线价格一度倒挂国内现货2000元一吨,印纱如此高的价格对于中国买家来说变得毫无吸引力,部分买家转向了国产纱,部分转向了越南纱。
汇率因素
我们知道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寻求其它国家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从近一年多的汇率数据来看,印度卢比兑人民币的汇率整体升值了接近10%(从1人民币兑10.5卢比左右升值到9.3卢比左右),而同期,越南盾兑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仅为4%左右(从1人民币兑3400越南盾升值至3250左右),巴基斯坦卢比兑人民币的升值幅度6%左右,印度卢比的升值幅度较越南盾要高6%左右,对于利润率本来就很低的棉纱来说,6%幅度的价差对于出口的竞争优势不言而喻。
小结
从前面几个维度的分析,笔者认为导致印度纱出口中国装运量大幅波动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印度棉纱成本的波动要远远大于它的竞争对手越南和巴基斯坦,究其原因,是印度本国拥有12亿人口的庞大的内需市场,供应的阶段性短缺和内需的增长导致的供需错配放大了市场的波动,而印度卢比的升值幅度远高于越南和巴基斯坦是印度纱失去中国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印度相对越南距离中国较远,以及3.5%的关税,合同执行能于弱与越南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让印度棉纱在中国市场一年内又重蹈了一次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