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媒体协办的“新时代·新供给·新动能——2017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在杭州召开。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分析会上表示,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这9个季度的中国经济运行不是下行的,而是在6.7%~6.9%的一个平台状态中,这个小平台已经中期化,超过了两年,应该努力延续下去。
“如果能处理得好,2017年应该成为我们软着陆中L型转换的检验期和新常态由新入常的年份。”贾康说。
新动能成长还在进行时
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是主流观点。连续9个季度GDP增速处于6.7%~6.9%,正是“稳”的表现之一。
对于经济增速的预判,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预计今年经济增长在6.8%~6.9%,明年在6.8%左右,而稳中求进仍然是主基调。明年会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为主导的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搭配也会保持不变。
在马晓河看来,“稳”是从2012年以后开始的。马晓河表示,按照季度考察,有季度统计以来,“稳”的时间最长一段就是这段时间,前十几年的数字没有这么平稳,2012年到现在连续5年时间实现了“稳”。
具体而言,马晓河表示,“稳”表现在农业、就业、进出口、工业、投资、消费等方面,还表现在经济结构上。在需求结构方面,投资下降,消费贡献上升;工业结构方面,装备制造上升,服务业结构相比工业上升;在区域结构方面,一些过去经济负增长的省份现在开始停止负增长,出现了正增长,这都是好的现象。
在经济处于6.7%~6.9%区间的平台状态下,贾康认为,现在应该趁势提高增长质量,在优化结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把新常态的“新”明朗化之后,追求“常”。
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在产业发展中已取得应用。例如,2016年,我国新增人工智能专利9000多项,是美国的两倍多。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0.3%。
不过,马晓河指出,一个经济新周期的开始需要很多条件,现在经济上行基础还不牢,新动力还不足以把增长点向上推。“新动能成长还在进行时,改革红利还将继续释放。但是这种有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供求格局,供求两侧结构性矛盾仍然会继续存在,主要矛盾在供给侧方面。”
结构转型应兼顾扩大就业
对于接下来该如何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马晓河指出,推进经济健康成长有四个问题要考虑,第一是在稳定投资增长中怎么能让民间投资涨上来;第二是在扩大有效需求中怎么能让居民消费涨上来;第三是在结构转型中怎么能让新兴产业涨上来;最后一个,是在稳中向好中怎么能让金融风险降下来。针对“三涨一降”,宏观政策应有效施策。
其中,对于金融风险,马晓河指出,金融风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威胁。多年来通过加杠杆稳增长促使总杠杆率快速上升。房地产高债务拖累金融,各种理财和虚拟金融加大金融风险,企业债务过高等,都使金融风险叠加在一起。
10月26日,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主持召开银监会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全会精神。会议要求,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深入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积极稳妥处置重点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关于宏观政策应该如何有效施策,马晓河指出,下一步政策的要点,是从供给侧要动力,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抓重点、补短板、防风险。马晓河认为今后宏观政策主基调仍然是稳中求进。明年,将继续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健全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为主导的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同时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减审批、减税降费、国企改革、支持创新等,“三去一降一补”会继续,并会继续支持培育新动能。
不过,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看来,如果想把经济增长速度再拉动起来,非全面深化改革莫属。“不能仅仅靠一些政策工具来拉动经济。”周天勇说。
周天勇解释说,中国以前推动经济从下行转向中高速增长,并不是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第一次是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第二次是市场经济改革,第三次经济下行转变到上行,是因为加入了WTO,我们把制造业投资领域全面放开。现在如果单单靠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减税政策等将经济增长放缓扭转为上行,我觉得比较困难。”他说。
周天勇表示,实现经济增长,只能依靠改革。降低成本的配套改革,土地和城市房地产等不动产产权和市场配置改革要加快。加快知识产权和技术市场配置改革,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等,让人口流动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周天勇认为,结构转型应当既升级转型,又扩大就业。此外,还要盘活资源,提高效率,扩大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