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煤质乙二醇翻了身!
2018年2月25日,国内首家煤制乙二醇企业——丹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丹科”)披露2017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3.3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5%;净利润2.66亿元,同比扭亏;基本每股收益0.26元。
2017年*ST丹科控股子公司通辽金煤乙二醇装置开车时间为325天,共生产乙二醇13.73万吨、草酸7.14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1.32%和15.53%,年平均生产负荷86.48%,产品销售情况良好。同时*ST丹科向上交所提出撤销对公司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申请。
年报分析称,2017年是乙二醇行业逆转颓势的一年。首先,乙二醇市场的金融属性加强,商品走势除去自身供需面的影响外,对原油、政策面的敏感度大大提升。全年产品价格走势在原油震荡回暖的依托之下,年内价格均值较去年环比走高。
其次,年内人民币汇率走势趋于稳定,国内乙二醇进口量稳中有所提升。据统计,2017年1-10月份中国乙二醇进口量721.88万吨,预计全年进口总量850万吨左右,环比提升12.28%。
供应方面,国内装置新增产能以煤制乙二醇路线为主,但产量受装置投产初期运行稳定性不佳影响,提升速度缓慢;需求方面,2017年聚酯领域新装置投产与老装置重生并行,截止年底国内聚酯产能达4987万吨,预计2018年仍有595万吨聚酯新产能投放,折合乙二醇消费量增加200万吨,将提振乙二醇市场。
当前,煤制乙二醇已成为中国乙二醇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下游聚酯化纤企业反馈所知,煤制乙二醇的产品质量已得到较大提升,在下游应用中的占比也不断提高。统计表明,2017-2018年中国将新增298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占乙二醇新增产能的64%。
此外,考虑当前环保核查持续趋严、油价仍处于低位、资金需求及煤化工项目依水依煤的选址特性,诸多煤制乙二醇项目的建设、投产进度将往后拖延,现有已开工的煤制乙二醇企业仍有一段发展的窗口期。
*ST丹科表示,在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石油及大宗产品价格回暖的影响下,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实现扭亏为盈。
煤质乙二醇赚了大钱,但别高兴太早,恒力拟建180万吨/年乙二醇装置,规模大、成本低,强劲对手来了!
2018年2月28日,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为充分利用恒力炼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副产品,最大限度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力化工”)拟在大连市长兴岛恒力石化产业园区内建设150万吨/年乙烯工程。
公开信息显示,项目建设规模为150万吨/年蒸汽裂解及上下游共12套装置,其中包括两套单线规模为90万吨/年的乙二醇(EG)装置,乙二醇(EG)总产能为180万吨/年。
而17年底,福建古雷石化由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和台方旭腾投资有限公司以双方各占50%股份合资成立,将在福建漳州古雷石化园区投资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古雷石化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30万吨、环氧乙烷27万吨、乙二醇45.5万吨、环氧丙烷20万吨、苯乙烯55万吨、聚丙烯30万吨、溶聚丁苯橡胶10万吨、丁二烯5.5万吨,将为两岸下游产业链延伸提供优质原料。
小编认为,这些项目具备的以下优势,将使其成为正在快速发展的煤制乙二醇行业的强劲竞争对手:
1. 单线规模大,规模效应好。其乙二醇(EG)装置公称规模为单线90 万吨/年乙二醇(EG)(以产品计),共两条线。
2. 一体化优势。于2015年12月开工的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含450万吨/年PX)目前进入建设高峰期,计划在2018年10月正式投料生产。乙二醇产能和PX-PTA产能可以就近匹配,降低运输成本。
小编解读:挑战还是机遇?
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积极的和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怎么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角度。未来,我国煤制乙二醇主要面临与国内石油法乙二醇、中东乙二醇(占我国乙二醇进口约60%)的竞争。
目前我国石油需要进口,石油法乙二醇成本受石油价格波动而变化。但未来随着国内民营炼化的兴起,在一定程度大幅提高了石油制乙二醇的成本优势。也许,未来炼化大企业的石油制乙二醇投产会冲击到正在欣欣向荣的煤制乙二醇企业们。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让行业更加理智,而不是一味的盲目投资“大跃进”。虽然,中国的乙二醇产能不足,但是全球乙二醇的产能是过剩的。未来的乙二醇必将是优胜劣汰,大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