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山东海思堡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学强又一次走进了库存车间。摩挲着凝聚了他和工人们一个月心血的牛仔服,这位扛起大梁多年的北方汉子眼神中显现出无奈和不甘。面临内忧外患的同质低价竞争,这位传统服装行业的领路人自2014年年初开始摸索着、挣扎着,寻找行业突围之路。然而,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低价同质竞争加剧 库存高达三千万元
从2014年开始,国内经济增长趋缓,产品主要出口美国和欧盟的海思堡在国际上也面临TPP(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带来的挑战。“当时这个协议实施后,中国不是TPP的成员国,面临着16%的关税。这就增加了我们和消费者的压力,不利于国外市场的开拓。”山东海思堡服装服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马学强说。据悉,按照一年出口200万件牛仔服装的销售量来算,海思堡需要交2600万人民币的关税。高额的关税代表了高定价,这让马学强担心国外市场的流失。
由于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人工成本更低廉,不少欧美客户订单都转移到东南亚的国家,造成海思堡订单的大量流失。2014—2015年两年间,海思堡的年销售量减少了一半。“原来销售量500万件/年,到2015年就下降到了200多万件/年。库存一度高达3000万元。”不仅海思堡订单量下滑、库存增加,国内服装行业普遍存在着高库存的“噩梦”。对服装企业而言,产品的积压占用了公司的运作资金,也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和获利成本,拉长产品的周转周期,降低了公司的整体利润。
“互联网+”智能改造 一周收到订制牛仔裤
站在传统服装行业悬崖边的马学强必须寻找突围之路,带领企业转型发展。“传统服装工业通常用规模经济来获取市场利益,但这种经营模式已经过时。大量的库存积压已严重导致公司现金流不足,利润率持续下滑。”马学强说。于是海思堡开始探索艰难的转型升级之路。
2016年初,海思堡与红领集团“联姻”。“我们与红领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对工厂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新建了两条智能化流水线。并依托互联网,搭建了在线订制平台、智能匹配系统等。” “互联网+牛仔制造”的思维在海思堡初步显现。
按照小批量、个性化、大规模生产的差异化战略,从传统的产品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海思堡对服装生产线开始“互联网+”个性化订制改造,通过整合国内外一千多位设计师资源与国内2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牛仔服装网络协同制造及个性化定制,建成面向客户、设计师、上下游企业及员工的牛仔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设计共享和协同制造的创新创业平台,最终实现牛仔服装个性化定制新模式的应用及推广,实现了牛仔服装从下单、制版、裁剪、缝制、水洗、后整的全流程信息化和“互联网+”改造,生产周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为7个工作日。“客户在手机客户端选择好产品款式、样色、布料以及装饰等内容,我们就可以在后台接单进行生产,一周后客户就能收到心仪的产品。”马学强说。
卖一件再生产一件 探索柔性供应链生产
据悉,目前,海思堡可实现个性化定制年产200万件的生产体量和个性化定制5亿元的市场份额。同时,运营成本降低30%,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上千万元;产品研制周期缩短76%,从一个月缩短为一周;生产效率提高30%;能源利用率提高15%。至此,海思堡成为工业互联网改造的领先企业,完成了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改造的里程碑式发展。
今年,海思堡将探索几种新的经营模式。为品牌商提供单件补单的服务。同时为中小牛仔服装品牌提供30—100件柔性供应链生产。“品牌商销售一件服装产品,我们就为他们生产补单一件产品。这样品牌商也不用担心库存的问题,实现互惠共赢。”马学强自信地说道,“目前,我们已与深圳赢家等几家服饰公司展开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