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份以来,市场比较关注四季度经济的走势。
就在11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工业增加值和投资都稳中有升:10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9%,增速比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同时,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增速也比1~9月份回升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好于预期或是源于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回升。
政策走向上,令市场所关注的是,三角形支撑框架是10月20日召开的金稳会首次提出,近日也首次出现在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对于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11月9日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受访经济学家表示,四季度经济有支撑,无需过度担忧。但明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压力可能会更加明显。在政策上,货币政策在总量层面保持稳健中性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
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
记者采访获悉,7月以来基建补短板的效果开始体现,和制造业一同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暖。消费受“双十一”的冲击大幅回落,预计后续将反弹。因而无需过度担忧四季度的经济。
从最新出炉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来看:首先,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0.1个百分点,至5.9%。
“一方面因基数原因,另一方面和环保限产放松有关,之前受环保影响的钢材、水泥10月产量增速都有较大提高。”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分析说。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至5.7%。基建投资上,数据显示,无论是从当月增速(从-2.0%到5.9%)还是累计增速(从0.3%到0.9%)看,基建投资都在企稳回升。李奇霖指出,这源于基建补短板政策和八九月专项债密集发行。
记者也注意到,8月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进度明显加快。数据显示,8月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4448亿元;9月截至23日,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6728亿元;而2018年的前7个月,该数字仅为1214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指出,从结构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拖累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主要拉动项,说明专项债等支持“补短板”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逐渐显现,预计会持续发力。
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增速从8.7%回升到9.1%,自4月以来实现7连升。具体来看,高端制造业是主要拉动项,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累计同比增速都有所加快,汽车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速止跌回升,较前值加快1.5个百分点至3.2%,结束了此前的三连降。
而消费数据有点不及预期: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2%。其中,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落至8.6%。
“在10月开始执行新的个税政策、汽车销售增速跌幅收窄的情况下,社消仍然如此,我们认为这和‘双十一’让消费者延迟消费有关,电商平台的销售额超预期了。”李奇霖表示。温彬也持类似看法,他预计在11月回补。
“市场销售大体平稳。”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冶静怡也解读称,从同比增速看,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比9月回落0.6个百分点,主要是受中秋节假日前移和后期促销节点较多等因素影响。如果扣除中秋节假日前移影响,10月增速与9月基本持平。
那么,年内四季度经济走势如何?李奇霖认为,四季度经济有支撑。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回升,从施工面积看地产投资的回落也是缓慢的,消费增速在“双十一”短期冲击后预计会反弹,从高频的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看贸易冲突对年内出口的影响并不大。
但他同时指出,明年二季度开始,数据上反映的经济下行压力可能会更加明显。从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看,已将边际转向了稳增长,货币政策将延续宽松。
温彬也对记者说,10月主要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合理区间,生产和投资稳中有升,消费虽有所回落,但预计在11月回补,经济依然具有稳定运行的基础。未来,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带来的冲击值得关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忽视。
11月14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18年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也表示,经济继续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当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运行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下一步要狠抓政策落实落地,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完成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货币三角形支撑框架
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会议强调,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随后,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对三角形支撑框架进行了强调。这是首次出现在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意味着什么?
“三角形支撑框架是对近期政策的一个提炼,‘三角形’支撑的是企业融资,目的在于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促进经济发展,极具合理性。”新时代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向记者分析说,这从三个方面来看: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中性下,重在疏通传导机制。
2018年以来货币政策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年内已经4次降准。不过,潘向东预计,2019年1月可能会再次降准。
他的判断是基于: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推动利率体系逐步“两轨合一轨”,同时,1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力争主要商业银行四季度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比一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因此未来不排除降息的可能。但是由于经济下行加上信用风险增加,银行风险偏好下行,资金积累在短期、低风险资产上,没有很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了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更好地实现稳增长,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流动性合理充裕,在此基础上,调整MPA考核体系、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方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潘向东认为,货币政策整体上是宏观的,而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更多的是结构性问题、微观问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限制,因此,还要通过微观政策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比如实施好民企债券融资支持计划,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等等。另外,经济下行预期下,企业主动收缩了生产经营活动,要通过“民企座谈会”等方式,加强沟通,给民营企业稳定的政策预期,提高它们的融资主动性。
“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本身由于缺乏抵押品、存活期短、财务制度不规范、生产经营信息不透明等原因导致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这也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困难所在。”因此在潘向东看来,有必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利用直接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散、价值发现、改善资源配置等功能,解决企业融资困难,补充银行信贷的不足。
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金融领域的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微观主体韧性较强,但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货币政策传导仍然面临一定约束。”
李奇霖也告诉记者,“我认为三角形支撑框架,意味着货币政策在总量层面保持稳健中性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这也和10月政治局会议要求的‘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相一致。”
10月31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面对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李奇霖预计,货币政策未来将继续在扶持民企、稳定资本市场等方面,发挥重要和积极作用。
“为保证经济健康运行,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财政减税降费等改革措施需加速落地,央行降准仍具有空间。”温彬认为。2018年以来央行已进行了四次降准。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还预计会出台更多稳增长措施。她认为,即将在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会进一步确认10月政治局会议的政策基调,传递出更强、更清晰的政策放松信号,这应有助于加快政策传导。
“我们认为明年政府会提高财政预算赤字、增加对基建投资的资金支持、多次降准,并出台更多减税降费措施。此外,决策层对民营企业表达坚定且明确的支持,承诺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都有可能会从根本上提振企业和市场信心。”汪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