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储备棉轮出工作正式落地。本年度轮出时间较上年度错后2个月,从7月1日正式开始,基本在市场预期范围内;轮出规模下降到上年度的一半,轮出资源基本为中低等级棉。从时间和资源规模、类型等方面,已经考虑到减少对本年度棉花销售形成冲击,同时有效调节现阶段市场存在的低等级棉供应偏紧的结构性问题。
我们也注意到在轮出公告首段所阐述的轮出目的中,新增了“增强中央储备调控能力”表述,结合当前市场内外棉价差持续收窄的现状,如何理解?是继续增强对内外棉价差的调节能力?还是拓展储备调控的职能范畴至供需结构等更多方面?在此我们汇总了2015/16年度储备棉常态化轮出以来,内外棉价差与轮入轮出的关联情况,也可侧面帮助领会本年度“增强调控能力”的真实含义。
在2017/18年度储备棉完成去库存任务,储备库存降至300万吨左右的相对低位以来,我们观察到,近两个年度内的储备棉轮换阶段与非轮换阶段内外棉价差出现了不同于大规模轮出时的情况,轮换阶段的价差甚至高于非轮换阶段。但能否据此论断储备棉调节内外棉价差的作用趋于弱化,本年度这个“增强调控能力”又是否站得住脚?我们无从揣测官方答案,但统计到的数据显示出,上年度和本年度的内外棉平均价差分别为1236元/吨和215元/吨,均低于常态化轮出前三个年度的平均价差1296元/吨,尤其是本年度的价差大幅收窄至历史上少见300元/吨以内,在储备棉非轮换阶段,内外棉均价几乎接轨。这其中有疫情导致国内外市场需求低迷,国内棉价的支撑更弱的成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在储备棉低库存状态下,国际市场对中国轮入预期的增强,以及本年度有关部门采取的轮入进口棉举措,对外棉市场形成长期支撑。这也反映到价格上,即非储备棉轮换阶段的内外棉价差处于相比过去年度和当期轮换阶段更低的情况。
从内外棉价格的相关性来分析,储备棉常态化轮换以来,除2016/17年度外,其他四个年度轮换阶段的正相关性均超过了非轮换阶段,这与储备棉轮出底价的定价方式,以及储备棉轮换设置的挂钩内外棉价差的熔断机制密切相关,也显示了储备棉轮换在调节内外棉价格同步运行,调控价差方面真实的效力。
从上周储备棉轮出前三天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动向看,国内棉价受到轮出价格的支撑有所上涨,国际市场受到美棉面积下降超预期,以及中国新一周大量签约美棉新花的支撑,上涨超过国内,内外棉价格倒挂,价差反向扩大。这进一步显示出现阶段中国采购美棉对国际棉价的带动作用,超过了国内轮出储备对外棉购进的抑制作用,这是否也是另外一个角度的“储备调控能力增强”的佐证,引人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