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通过走访湖北一线企业发现,当前纺织企业依然面临较大产销压力,也有一些企业陷入减停产的困境中,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不过也看到了另一番可喜的景象。作为疫情震中地区,湖北省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省内确诊病例也早已清零。
湖北是我国棉纺产业大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发布滑准税配额纺织企业申报信息数据显示,2018年湖北省纺织规模接近600万锭,棉花年用量超过61万吨,纯棉纱年产量接近52万吨,在全国排第五位。如此大的体量,面临疫情冲击,影响会有多大?
湖北纺织企业遭遇的压力大于其他地区,主要是疫情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
疫情爆发以来,我国棉纺产业遭遇断崖式下滑,其中尤以外贸下跌程度更深。上半年的纺服出口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2020年1-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为1251.88亿美元,其中服装累计出口额为510.844亿美元,同比下降19.39%。
据湖北纺织企业介绍,疫情期间湖北复工复产速度慢于国内其他地区,直至4月份企业生产经营才完全恢复正常,但是国外疫情快速扩散,全国外贸订单形势越来越严峻,不仅大量外贸订单违约,而且新增订单严重不足,企业销售面临很大压力。受访企业还表示,在疫情最严重时,湖北棉纱在国内其他地区还曾遭遇过拒收。
从企业原料和产品库存看,受访企业棉花库存平均维持在1个半月左右,保持正常水平,棉纱库存出现累库迹象,较往年处于偏高水平,主要是下游订单少,销售压力大。
在内外市场发生转换之际,湖北企业积极调整生产线,努力开拓国内消费市场。
湖北武汉某国有纺织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些年企业发力中高端棉纱市场,购买了世界先进的棉纱生产设备,主要生产精梳80S、100S纱线,主要是国有企业在低端纱线市场并不占有优势,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才是发展的核心和方向,但疫情突然来袭,打乱了企业的发展节奏,受外贸出口制约,高端纱线市场大幅下滑,只能开拓国内中低端市场。每条价值千万的生产设备,生产精梳40等中端纱线,实在是大材小用。
这种现象虽然在湖北省很少,但国内中低端市场确实需要企业求变生存。根据企业介绍,外贸订单多以高端纱线为主,国内市场多以中低端纱线为主。受国外疫情影响,现在企业订单主要面向国内市场。随着国内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原先一直深耕国内市场的传统企业,由于有着稳定的客户关系,订单一直保持稳定,生产保持满负荷,但是原来一些做外贸或者生产中高端产品的企业,面临的压力很大,作为内销市场外来者,要想挤进这个圈子并非易事。
棉价震荡幅度小,给企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
回顾今年郑棉2009合约前三个月的走势,震动区间基本维持在11000-12500元/吨,尤其是在国内疫情相对稳定之后,波幅更是收窄,这就为棉纺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上游原材料行情稳定,无形中为下游加工成品提供了保障。
在这次调研中,受访贸易企业表示,化纤受到原油大幅波动,价格变化很大,而纯棉相对平稳,虽然棉纱价格受市场供需影响出现了小幅下降,但企业可以通过生产工序做到很好控制将其消化掉。另外内外棉价相差缩小,纺企在原料采购上优先选择国产棉,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支撑国内棉价的作用。目前我国皮棉价格在12000元/吨左右,而印度棉运至湖北价格在11800元/吨,这样的价差造成进口棉价格优势丧失。
针对后期棉价走势,受访湖北企业均认为当前棉价处于“下有底、上有顶”的态势中,只是对顶部空间有不同看法。在宏观环境、疫情形势、中美经贸关系的相互作用下,在一段时期内棉价仍然会是步履维艰。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在这次采访调研中,尽管棉纺产业形势严峻,但产业人士对明年价格走势均持有相对乐观态度,对棉纺产业未来发展依旧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