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通胀的讨论再次升温。4月份中国CPI和PPI同比分别上涨0.9%和6.8%,其中PPI飙升至三年半新高,CPI中非食品价格上涨也在加快;4月美国CPI上涨4.2%,刷新2008年9月以来高点,即将公布的PPI数据预计也在高位。随着能源、矿产、金属等原料端价格上涨,近日国内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加大,有关部门对此高度关注,昨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央行近日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为通胀预期降温,其指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阶段性供求错位的表现,若全球疫情得到全面有效防控、新兴经济体生产供应能力恢复正常,则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可能放缓。但报告也同时指出,短期内影响通胀上升的三个主要因素难以消除——主要经济体大规模刺激方案,后疫情时代需求端复苏快于供给端,以及各国央行超级宽松货币政策。
受到投资和基建活动的拉动,加之近期疫情对一些供应国的影响,今年以来国际能源、矿产、金属期货价格涨势迅猛,国内市场也受到较为明显的传导;受到恶劣气候以及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迅猛,据国际粮农组织数据,近期美国小麦,大豆和玉米等谷物价格已升至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玉米期货主力今年以来累计上涨了近50%,国内在相关部门力保粮食生产稳定,连续17年取得丰收的背景下,农产品价格总体平稳。
今年以来我国郑棉主力累计上涨6.0%,国际ICE期棉主力上涨11.5%,同期棉纱期货价格涨幅8.2%。总体国内棉价涨幅低于国际,下游涨幅略大于上游,棉纺产业保持了原料端的竞争优势,价格实现较顺畅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