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中国纺织产业链承受着来自原料端的巨大压力。作为纺织产业链的上游,棉纺织行业首当其冲。2021年全年棉花价格上涨约45%,最高位较年初上涨超过50%,棉纺织企业用棉成本大增,但棉纱、棉布价格向下游传导出现不畅,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实属不易。如此高位的原料价格究竟给整个行业带来哪些影响?行业在重压之下运行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本期【独家邀大咖】栏目专访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奎勇,就焦点话题一一进行了回应。此外董奎勇还对棉纺织行业“十四五”阶段行业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进行了全面解读。
董奎勇表示:“在世纪疫情冲击之下,棉纺织行业发展不仅需要应对国际地缘政治所引发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内部环境的影响,还需要克服人工成本上涨、限电限产以及十年最高棉价对市场造成的波动等各类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压力与困难。但令人欣慰的是,按照协会跟踪与统计的结果来看,2021年中国棉纺织行业依旧实现了‘健康平稳’的发展,在各项压力之下,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为‘十四五’阶段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焦点一:十年最高棉价的影响
《中国纺织》:2021年既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但是在这一年,棉纺织行业使用的主要原料棉花出现了大幅上涨的行情,给产业链健康稳定运行带来压力。请您介绍一下过去一年的高棉价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董奎勇:2021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推动棉纺织原料价格上涨。去年11月初,国内3128B级棉花价格涨至近十年高位23155元/吨,较1月初上涨51.2%,年末较年初价格上涨幅度约45%;除此之外,内外棉价差持续处于高位,最高时达到4500元/吨左右,全年平均价差为1938元/吨,远超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正常承受的水平,这些确实都引起了纺织全行业的高度关注。
棉花价格的上涨带动棉纺织纱线、坯布价格的上涨。32支纯棉纱年末较年初上涨21.3%,纯棉坯布(32*32 13*70 2/1 47″斜纹)年末较年初上涨20.9%,从涨幅的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到,棉纺织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远低于棉花价格涨幅,上下游价格传导出现不畅,而价格传导不畅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下游需求的疲软。疫情的反复使得下游需求被压缩,行情清淡。而从当前市场情况看,下游坯布面料需求不旺的趋势还未看到转折点,但高棉价在2022年1季度已近持续,再加上全球通胀压力加剧、国际能源供应紧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海运费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棉纺织企业2022年的生产经营必将面临更复杂、更严峻的形势,企业对后期市场存在一定的担忧。
但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由于我国棉花产量不能完全自给自足以及进口棉花的配额限制,棉纺织企业逐渐增加了非棉纤维的使用。同时,基于当前消费市场的多样性需求,多种纤维混纺交织已经成为纺织纱线市场的主流,而作为工业品的非棉纤维市场化程度高、数量大、品种多、采购成本相对低,为棉纺制品的设计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空间,非棉纤维的使用比例逐年上升。协会预测,在“十四五”期间,非棉纤维与棉纤维,必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保障棉纺织行业的生产应用。
《中国纺织》:在高棉价的压力下,2021年中国棉纺织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如何?
董奎勇:进入2021年,棉纺织行业延续了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复苏势头。中棉行协跟踪数据显示,2021年棉纺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明显,亏损面持续收窄。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8.43%,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长25.66%,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73%。企业亏损面14.49%,较上年同期收窄13.08个百分点。从中棉行协跟踪的棉纺织产业集群情况看, 2021全年,集群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增长5.3%,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长0.9%。整体看,集群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同比增幅均小于跟踪企业,运行压力较大。
尽管行业运行压力不减,但总体来看2021年全年,棉纺织行业景气度整体维持稳定,从中国棉纺织景气指数来看,2021年前8个月,有5个月的指数处于枯荣线之上,受下游国内外终端消费持续复苏及外贸订单回流等利好,行业景气度保持稳中向好态势。自9月份后,以棉花为代表的棉纺织原料价格加速上涨,棉纺织企业成本压力陡增,产业链下游需求不及原料涨幅,价格自上而下传导困难。同期部分地区因限电因素,订单及生产受到影响。自9月份起,行业景气指数连续处于枯荣线以下。
尽管面对重重苦难,棉纺织行业在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坚持以研发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2021年协会跟踪企业的研发投入资金同比增长29.19%,可见良好的行业效益为创新投入奠定了基础,研发创新进一步巩固了产业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行业效益和创新形成了良性循环。
焦点二:进出口双增长的积极态势
《中国纺织》:2021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3155亿美元,创历史性新高,同比增长8.4%,引发广泛关注。请您介绍一下棉纺织行业在2021年的进出口情况。
董奎勇:据有关测算,我国棉制纺织品服装占全部纺织品服装出口比重近1/4,棉纺织终端产品对出口有一定依赖度。2021年疫情对我国以外以南亚及东南亚为代表的的棉纺织产业链影响较大,在这些地区投放订单风险较大,周期长,且难以保障工期。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形势下,我国棉纺织行业凭借强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凸显优势,吸引了部分订单的回流。
从棉花进口来看,2021年我国共计进口棉花214.4万吨,同比下降0.6%,与上年基本持平。在进口来源国中,美国、巴西和印度分列前三。受益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继续执行,我国进口的美棉数量较上年虽有所下降,但美棉仍以38.7%的占比成为最大的棉花进口来源。
从棉纱进口来看,2021年,我国累计进口棉纱211.8万吨,同比增长11.4%。其中主要原因,一是2021年棉花价格处于高位,企业进口棉纱代替棉花;二是内需市场表现较好,对纺织品的需求增加;三是与国产纱相比,外纱价格存在优势。分析进口来源国可以看到,亚洲地区是我国进口棉纱的主要来源地,占比高达90%,其中越南一直稳居首位,其次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进口增长的同时,棉纱、棉布出口也呈现增长态势。2021年,我国棉纱、棉布出口量同比均增长7.8%。棉纱出口方面,除对中国香港出口同比大幅下降30.1%外,我国对主要市场出口同比均大幅增长。棉布出口方面,对菲律宾和越南出口同比分别下降19.9%和1.7%,除此之外,对其他主要市场出口均出现增长,其中对孟加拉国和柬埔寨出口增长明显,特别是对孟加拉国出口同比增长32.4%,主要是因为随着孟加拉国内外经济活动的恢复,其服装出口量在2021年从2新冠疫情冲击中强劲回升,对棉布的需求增长。
焦点三:专精特新的“技术美”
《中国纺织》:当前国家已经明确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向走“专精特新”之路。近年来纺织行业也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请您谈谈当前棉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情况?这些企业对行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董奎勇:中小企业是纺织行业的主体,而专精特新企业更是纺织行业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专精特新企业规模虽小,但在产业链中不可替代;领域虽细,但在价值链上居于上游。在工信部公布的三批“小巨人”名单中,已有124家纺织相关企业获得认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也已经公布两批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共171家。上述名单中,有多家棉纺织企业入围。在棉纺织行业,培育与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以有效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保证这些企业的合理比例与分工。其意义在于,一是有助于改造提升存量产能,培育新产业价值,从而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二是有助于实现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科学、健康、安全的产业生态;三是有助于发展新业态、创造新模式,带动产业形态向高级化跃迁,并形成示范效应;四是有助于实现社会充分就业与共同富裕。
在我看来,面向消费者的纺织品本质上是功能、审美与情感的综合载体,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侧重。功能、审美、情感本身并不冲突,反而是产品体验的一体多面,统一于对美的创造与表达。这其中,技术既是根本媒介,也是内在基因;既是工具手段,也营造了技术美。通过独特的技术美营造,企业可以有效研究开发“专精特新”产品,助力实现最终产品的美(物质美和精神美)。因此,纱线、织物等中间产品同样可以而且完全有必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当前,棉纺织行业“专精特新”的代表性企业无一不是善于抓住“技术美”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他们中有的企业善于对纱线、织物的结构与形态变化进行创新,营造产品技术美;有的企业善于对可持续原料的优化组合利用,营造产品技术美;有的企业善于进行产品功能创新,营造产品技术美。
“十四五”时期行业将继续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基础产品、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引导中小企业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以美誉度高、性价比好、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通过培育和扶持,不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和比重,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实现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焦点四:“十四五”的目标与任务
《中国纺织》:日前,《棉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引来行业关注。棉纺织行业是纺织产业链的重要上游环节,当前的发展实力已经是国际同行中的佼佼者,请您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行业具体设定了哪些目标?在您看来“十四五”时期棉纺织行业还需重点锤炼哪些能力?
董奎勇:棉纺织行业是积淀深厚的基础产业,是关系民生的富民产业,是开放合作的全球产业,作为最传统领域、标志性构成,在纺织服装行业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十三五”期间,棉纺织行业积极顺应市场变化,运行质效稳步提升;原料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科技进步成果显著;投资与发展步入新格局;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十四五”时期,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积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序推进“双碳”战略的背景下,棉纺织行业立足新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建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绿色转型。
具体目标方面,《指导意见》主要提出五大发展目标,分别是:行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强化、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其中,科技创新方面,《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全行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1.3%以上;智能制造方面,《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纺纱、织造智能化装备保有量分别达到1000万锭和5万台;结构优化方面,《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产品标准数量达到200项,差别化纱、布产品产量占比达到纱、布总产量的15%;可持续发展方面,《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棉纺织行业主要产品综合能耗下降3%,绿色工厂达到50家,绿色设计产品达到200个。
在发展目标引领下,《棉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列出了在产业结构、产业安全、科技创新、产品竞争力、绿色发展和专业人才体系建设等方面落实六大重点任务。
在提升产业发展协调性方面,行业“十四五”需要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提升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与精准性。根据产业链发展水平,定位主要区域功能;发挥集聚区规模优势与配套优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定位;利用龙头企业优势,突出产业品牌标签;加大对企业专项优势的鼓励,带动行业整体协同发展。
在构建产业安全发展体系方面,行业“十四五”需要强化行业安全预警工作,防范资本异常流动、数据网络安全、地缘政治、国际贸易摩擦等风险,从行业技术先进性、自主性、供应链的多元性和韧性以及市场的可替代性等角度,增强忧患意识,加强风险管控,推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进一步推进棉花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宏观调控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棉花目标价格优质优补、常态化储备棉轮入轮出、进口棉配额管理、植棉面积合理优化等多政策的联动,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保障用棉需求及产业安全;促进非棉纤维在棉纺织行业的广泛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长效、安全的原料保障机制。
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行业“十四五”需要通过科技创新,继续夯实全行业的产业技术基础。全面推进智能制造,提升行业的设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开展工艺创新,提升生产质量与效率,丰富纱线、面料品种。开展行业基础性问题研究工作,以基础性问题的突破,带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继续开展行业基础性支撑体系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棉纺织行业技术策源地,围绕智能制造、新型纱布生产加工、测配色及染色、环保上浆、区域工业大数据等15个领域开展重点攻关与技术推广,补齐产业链短板技术,强化行业关键技术优势,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带动棉纺织行业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能力逐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方面,行业“十四五”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智能制造、精益管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通过结构优化、功能赋予等方式,拓展应用领域;应用绿色原料、节能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打造全行业纱、布产品品牌,全面提升产品盈利能力。
在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行业“十四五”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绿色生产为重点,加快构建行业绿色发展体系。为下游产业提供更多绿色、低碳、环保的纱、布产品,引导绿色消费。同时,加大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持续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在加强专业人才体系建设方面,行业“十四五”需要充分认识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弘扬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强化创新、管理、技术、技能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利用,引导企业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等管理制度,强化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队伍的培养,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十四五”时期,棉纺织行业所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在复杂的内外形势下也存在着较好的转型发展机遇,行业稳中向好发展的基本面不变,行业定力稳、韧性足和活力强的特征不变,应当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