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也涨了?!”最近在商场里,你会听到很多这样口气的话。
刚进元月,高档白酒茅台和五粮液就相继宣布涨价。随后,饮料业、乳品业也陆续跟进。1月20日,燕京啤酒因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开始上调普通瓶装啤酒的出厂价格;1月24日农夫山泉表示,从本月28日起农夫系列饮料出厂价将上调约5%;有消息称,从下月初开始,可口可乐杭州公司也将全线上调产品出厂价,包括矿泉水、碳酸饮料、果汁和牛奶饮料等旗下品牌,平均涨幅约为5%。在光明乳业拉开乳品行业涨价大幕后,三元、新希望等部分旗下乳品也随后跟进。
几乎所有公司都将涨价原因归结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于软饮料行业而言,不断攀升的糖价被称为主要诱因。春节前的消费市场被一片“涨声”掩盖,其背后真实原因究竟如何?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专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就表示,不能拿原材料涨价“说事儿”。
洪涛列举了一串数字,证明原材料压力不能构成涨价主因。2009年,我国的早稻产量是3327万吨,比上年增长5.3%,创近8年来最高值;小麦连续6年增产,2009年产量为11380万吨;大豆尽管比上年减产4%,但进口量超过4200万吨;奶业产量也呈现恢复性增长。
至于糖的产量虽然在2009年减产,较上个榨季减少16.2%,是近十年来最大的减产,但消费水平却也与上年的13.50万吨持平,没有大幅增长。
因此,洪涛认为,重要农产品整体还是供给大于需求,所以不存在因为原材料压力造成成本上涨。“此番涨价还是季节性的因素占了主导。同时不排除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在接近年关,市场需求量增多且集中释放时,出于投机性因素涨价”。
而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部副主任赵萍则表示,企业敢于做出涨价决策,“是源于对经济的向好预期”。
赵萍指出,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对经济大势的判断”。她表示,如果是处在金融危机的低谷时期,即使成本上涨了,但企业顾虑到当时经济形势反应下的市场,多半会选择自己消化,而正是由于商家对消费繁荣预期的看好,认为涨价后消费者也能接受,才会做了这样的决策。
其次,国际农产品价格回暖,尤其是糖的价格上涨较快,带动对糖需求量大的饮料行业成本上升。而国内原油、电力的提价,以及加息等货币政策的影响,造成企业对未来经营成本上升的强烈预期,由此做出规避成本风险的涨价决策。
当然,“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处于垄断地位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稳定,拥有众多品牌忠诚度高的固定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不会因为产品的价格调整而损失。”这也是他们敢于涨价的原因之一。
而赵萍也表示,“龙头企业涨价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因为在价格变动幅度不大时,处于行业二、三等级的企业通常并不能依靠这样微弱的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而给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带来巨大变化”。所以,理所当然会做出跟风涨价的决定。
洪涛认为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的涨价可能会带动行业价格波动,但不会对今年的整体价格走势产生影响。可以肯定地说,“2010年CPI涨幅不会超过5%,市场通胀的预期不存在。”而赵萍则认为食品占CPI的30%~35%,对消费拉动作用明显,要警惕今年CPI超过5%的危险。
但两位专家都建议商务主管部门要注意到这些不安定因素的存在,加强对市场的监控。防止企业有形成价格联盟和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趋势,同时在市场方面加强粮、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的适度投放,鼓励商业企业的储备量,保证市场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