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CHIC(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几乎每年都是在3月底举办,但过了元旦,服装界里的气氛就已然不一样了,几乎所有人都明显忙碌起来。
各地创业者频繁接触北京,京城媒体人全国“圈地”走访,展会各个渠道和环节的负责人、策划人、活动组织者们,几乎年年都是在忙碌中辞旧岁迎新春的。
从元旦到展会开始,中间要经过一个春节,即便是这样隆重的节气,似乎也挡不住CHIC对服装人的强大“气场”,因为春节一过,就真到了“摩拳擦掌”见分晓的关头了。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霭似乎有了拨云见日的趋势,CHIC也到了18岁的成年期。和每年的节奏一样,这个时候,周遭又开始忙碌起来。经过了一整年的经济寒冬,CHIC需要尽早做好迎接光明的准备,加快产业全面复苏的进程,或许,3月底的那几天就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此时,及时回顾CHIC18年青春的记载,或许,还会给忙碌中的服装人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在经济复苏的召唤下,哪怕只是带给人们一些激励、感动和畅想,也是好的。
初期阶段(1993——1997年)
“含玉而生”的轰动起点与“平静和激进并存”的创业姿态。
“中国服装将在下个千年独领风骚。”吉安弗兰克·费雷这句感叹,是在18年前第一届CHIC上发出的。
那时候,老人家或许是源于对东方文化艺术的欣赏而发自内心的祝福,当时的中国服装人还未敢挺直腰板去奢望,而在他所说的“下个千年”已过十年的今天,尽管离“独领风骚”还有着不短的距离,但至少每个服装人都可以迎着曙光去畅想了。
1993年,CHIC在北京诞生的时候,这个产业还只能用“嗷嗷待哺”来形容。或许,上了一点年纪的人还可以津津乐道地数出不少那时也算叱咤市场的服装品牌,但能叱咤到今天的也数不出几个。
CHIC诞生,一切都不一样了。就像精湛的匠人,把所有散碎的零件组装到一起,再注入补充生命体需要的各种能源,原本处于自生自灭松散状态下的服装产业,终于显现出强烈的生命迹象。
然而,CHIC诞生时的隆重,还是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
皮尔·卡丹、吉安弗兰克·费雷和瓦伦蒂诺·加拉瓦尼,3位世界时尚大师同时光临,并将当时尚属世界顶级的时装秀通过CHIC这个平台,让中国时尚人士大快朵颐,法国女装协会总代表鲁蒂诺也随同3位亲临CHIC,无论对CHIC还是整个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绝好的推动作用。
这些世界时尚友好人士的光临,甚至“惊动”了中南海,当时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几位西方人,将CHIC的地位提升到了意料之外的高度。
随着3位世界时尚大师的脚步,中国的门户以时尚的名义向世界开放,而世界的眼睛真正关注的,不仅仅是CHIC上的“处女秀”,还有CHIC背后隐射出来11亿人口的生活状态和由此衍生的市场空间。
原本以为“摸着石头过河”,CHIC势必要经历艰难跋涉的生存期,谁想到却因为“含玉而生”而抬高了起点。与其说是CHIC之幸,不如说是产业之福。
在首届CHIC高起点的影响中,中国服装人看待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对未来的把握,突然快马加鞭起来。CHIC94正式提出博览会的发展方向,明确国际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办展理念,这条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并被很多地方服装博览会借鉴或沿用。
在此基础上,CHIC94著名的“三推”政策,应该说,是CHIC举办前五年中最大的亮点和重要举措。
“三推”即推出一批驰名国内的商标;推出一批有作为的企业家;推出一批崭露头角的设计新秀。
当年“三推”政策的提出,对日后中国服装产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实质性的引导意义,甚至可以作为中国服装品牌时代到来的标志性举措。
而行业人士对品牌意识的觉醒,不仅仅是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而且,也带动了与品牌发展息息相关的“辅助”行业的发展,比如设计领域、模特行业及商业市场的变革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前后,诞生了一批时装品牌,在十几年后的今天,都成为中国服装产业的中坚力量。可以说,他们与CHIC一起成长、一起走过产业发展初期的风雨历程。
在“三推”政策的推动下,初成气候的服装产业显现出了应有的朝气,也让当年的服装人突然间将眼光投向了从前未敢企及的那个“独领风骚”的高点,从1995年到1997年,“创国际名牌,树国际名师,争取北京早日成为世界服装中心”的口号,响彻CHIC。
如今看这句口号,也许会引起很多服装人思绪万千。有人讽刺为“空想主义”,也有人感动于当年那份激情澎湃的热忱。虽然到现在,这句口号依旧是停留在理想化的未来世界中,但没有这样的“空想”,今天服装业所呈现的一切,都有可能倒退十年。
梦想可以很遥远,路却要一步步走。在这3年的CHIC中,有一个现象非常重要,那就是武汉女装首次以组团形式亮相CHIC。
“汉派”借着博览会的平台,一举成名,让服装商业市场几乎在一夜之间熟知武汉女装的实力和风格特色,汉派女装也成为所有女装产业集群地中,首个发展起来的品牌基地。
除了“汉派”的成名,1997年CHIC上,爱德康、凯地、泽正、蒙妮莎、顺美、名瑞、鄂尔多斯等17个在当年非常活跃的国内品牌和迪奥、妮娜·里奇、费罗、恩加罗等7个世界品牌同场联演,也成为服装界记忆深刻的故事。
难怪很多人在感叹,当年那些活跃于CHIC上的品牌,有的已在大浪淘沙中偃旗息鼓,而能够一路走下来的,如今都已成为中国服装产业的中流砥柱,未来国际名牌的梦想,和创百年品牌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
亢奋阶段(1998-2002)
国展带来新气象与“新世纪亢奋”折射出的产业畸形轨迹。
1998年,第六届CHIC搬入当时在京城面积最大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展馆),超大的空间顿时呈现新气象。
“新气象”带来的新成果,从当年国内外展上的直接成交量就可以看出:21亿9千5百万,比CHIC97增加了近2倍,可以想见,当年服装人的振奋之情。
服博会所承担的角色,既是平台,也可以喻为镜子。既帮助产业整合并完善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疏通合作,同时,也真实再现了产业发展所经历的起起伏伏。
上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服装产业发展似乎达到了一个高潮点,各地产业集群的振兴,品牌发展高昂的热情度,以及产业链上每个环节日渐活跃的氛围,都加速着服装界亢奋气息的蔓延和传播,CHIC真实地再现了所有的故事和所有的困惑。
从CHIC99开始,以产业集群划分的区域展团,成为CHIC上竞相称霸的主力军,年年“席卷”着CHIC静态展多半展位。
当年一枝独秀的武汉女装“惊现”CHIC,可谓地域品牌的创新之举;CHIC99以深圳为代表的六、七个区域阵容也算是小试牛刀,2001年,组团阵容大举进攻,终于达到了全方位比拼的“壮烈”架势。
最“壮烈”的血拼,不外乎给脸上贴金的大手笔挥霍,大品牌、大团队的“比阔”方式,首先就是“不求最大、但求更大”的展位面积。
据当年媒体报道,2001年服博会上所有展位,到上一年11月份已全部告罄,很多大品牌为自己“圈出”几百平米场地,一次布展的费用超过三四百万。
当年有专家分析,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除了CHIC自身影响力突出之外,中国加入WTO前后,许多品牌经营者预感到海外品牌将大举入侵,便想通过展会,寻求发展商机,或展示品牌形象与文化,同时在进入世贸体系之后,能够通过CHIC迅速建立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机会,从中寻求合作意向。
但大品牌一掷千金的“英雄本色”,可苦坏了那些“囊中羞涩”的中小企业们。急需产业扶持的中小型企业,在那几年里几乎拿不到那张服博会的“通行证”。
2001年CHIC期间,国展被打扮得花枝招展,1号展馆外墙被几十个江浙男装品牌代言明星的大幅宣传画“包装”起来,“穿在温州”的硕大招牌,赫然矗立在国展广场上,更显出咄咄逼人的架势。
所以,有人下了结论:通过CHIC可以看出来,如今整个产业不仅仅是品牌之间的较量,也是品牌集群、地区经济的比拼。
但是,同样是在CHIC上,这些声名显赫的区域集群地,华丽包装背后的瑕疵和困惑已在不经意中显露出来。
此时的博览会更像面镜子,也正因为这面镜子真实地再现,所有发展中的问题才可以在短时间内显现并被关注,及时的变革,终于遏制住了畸形发展的势头。
“新世纪亢奋”引起的“妄想症”,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时常被反思,被借鉴,各个产业集群地在平静中变革,产业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服博会同样将这一切记录在案。
尽管“新世纪亢奋”引发的膨胀心态让CHIC几乎变成了“角斗场”,幸好,服博会自身的专业化进程,却始终没有因此而停止过。
1999年之前,CHIC在会场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尤其是展会第一天过后,俨然变成了打折促销的大卖场,令参展商和专业参观商甚感头疼。
即将步入21世纪,CHIC主办单位通过网络、电子商务等方法,有效加深了CHIC各环节上的专业化程度。
反思阶段(2003-2007)
“非常时期”拉回“脱缰马”与“新世纪亢奋”过后的平静变革
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影响,CHIC展位面积仍然达到60000平米。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参展商已经由上年的150多家增加到300多家。可见,中国入世对国际时尚领域的影响力远比“非典”大得多。
300多个展商分别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意大利、法国等豪华阵容让展会的时尚氛围显得格外抢眼,德国时装贸易中心为了寻找贸易伙伴争得了不小的展位,而政府挂帅的韩国兵团,已然显露出扩张中国内地市场的势头。
但“非常时期”的“肃静”还是可以在展会上显现出来,国际展会声势渐起,国内“军团”虽然已达13个,但整体气势还是明显收敛了不少,在比较安静的气氛中,深圳女装展团和福建石狮男装阵容,成为所有区域展团中的亮点。
CHIC2003过后最重要的转折点,是产业集群集体陷入“纠结”状态,或许是“非典”在一定程度上勒住狂奔的马,所有膨胀过后的弊病开始逐一显露出来。
在2003年之后的二、三年里,以温州、杭州为代表的区域品牌发展出现了艰难的瓶颈期,那个“穿在温州”的巨幅广告尚未从人们记忆中抹去时,超豪华的狂轰猛炸,耗费了温州企业巨额财力和人力资源,待到平静之后,才赫然发现,背后支撑“脸面”的那些资源,都匮乏到了“要脸还是要命”的十字路口。
杭州展团在世纪初以十足的“学院派文化感”侵入CHIC,短短2年时间,“杭派”们就在CHIC里出现了桎梏,皆因产品同质化的严重程度,让参加展会的客商兴致勃勃地在杭州展馆内逛了一圈又一圈,再意犹未尽的从展区里出来后发现,最终留给他们深刻印象的只有一个“杭派”,所有的品牌就像孪生姐妹一样,漂亮是漂亮,就是始终也分不清楚谁是谁。
“纠结”就意味着变革,温州男装的结构体系成功转型,除了少数创牌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的品牌企业,大多数温州男装适时转型为高级加工企业;杭州女装摆脱了“杭派”的桎梏,个性化品牌应运而生;还有没落多年的汉派女装,武汉服装界也正积极与设计人才沟通合作,期望走出老化土气的阴影……
话说回来,转眼一年过去,CHIC2004又以“男女装分展”的举措,暂时缓解了国展展位严重不足的局面。
最可喜的是,从2004年开始,展位面积虽然扩大,单个展位却在“瘦身”,增加的面积完全是因为展商数量的剧增。
除了男装展中,国展1号展馆内依旧是单个男装品牌的大面积展位,其他展馆和女装展中的超大展位已经不多见了。即便是当年男装品牌的大展位,也完全区别于以往不惜血本的“疯狂”,而是做到了展现品牌文化形象的“真正需求”。
男女装分期展,不仅使男女装企业的数目增多,一些在往年备受“排挤”的“小行业”,也大大方方地被请进展会,所以,这几年里,人们总能在展会上找到新鲜的东西,商机由此不断扩大。
比如童装,从2004年开始,已经拥有了非常庞大的展出规模,2006年CHIC上,更是推出“中国十大童装品牌评选”活动,从举办的第一年起,就显现出较为权威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了童装原创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皮革、牛仔等系列服饰,也有了专门展区,服装加工区的设立,其中的展商还能大大方方地现场接单,让许多专业客商大呼“周到”。
2004年,男装配饰展区已经成立,国内优秀的领带、皮具配饰等品牌汇聚于此。CHIC2005开始,配饰馆正式进入服博会大舞台,使CHIC真正组成了服装服饰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大家庭”。
CHIC2005的高级丝绸展区,CHIC2006的羽绒服展馆,CHIC2007的“特体服”频繁亮相,都成为当年的年度亮点。
国际展团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006年,由西班牙外贸协会组织的西班牙国家展团,率领西班牙各个地区服装协会、针织协会、童装协会和皮革协会等行业组织和品牌企业构成了西班牙“花样部队”,足见欧洲时尚发达国家对中国权威服装专业展会和其后迁带的广阔市场的重视程度。
到2007年CHIC,国际展馆内已经容纳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个品牌参展。
还有一个现象也是近年展会上留给人们深刻记忆的,从2005年服博会开始,国展9号馆被一个名称取缔——杉杉展馆。
杉杉集团是男女分期展后,唯一一个从始至终参展的企业,9号馆被杉杉包下,杉杉旗下近30个品牌团队进驻于此,杉杉“多品牌、国际化”的品牌集群模式,随着杉杉展馆一起,通过CHIC传播出去,在行业内引发一系列的热论和探讨。
稳定阶段(2008-未来)
“搬家”引发的“空间思索”与CHIC未来的畅想
CHIC2008又一次搬迁新居,老国展现有的资源和面积,无法满足服装产业继续发展的“容积量”,于是,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场馆在北京顺义空港工业开发区西侧刚刚建成,就迎来了中国服装业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展会。
似乎大多数新变化,都要经历不同程度的考验,才能逐渐完善并成熟。
2008年3月的那几天,北京要么狂风大作,要么暴雨滂沱,不仅耽误了许多航班的正常起降,由于新展馆地处近郊,中间要经过不少交通“堵点”,以至于很多参展商不是被困在飞机上,就是被堵在半途中,“起大早赶晚集”成为许多展商对CHIC搬迁的抱怨。
由于“新变化”产业的诸多细节问题,引起了展会主办单位和新国展负责人高度重视,很多人性化的服务体系建立,让CHIC2009的新展馆变得温暖而和谐。
而2008年博览会,主办单位和新展馆负责方也在办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因为11万平米的展位面积足够用,男女装分期展在3年之后,又合二为一,也因此,组委会在布展上作一些创新尝试。
本届博览会采取全新商场式的布局方式,规划了8大展馆,明确分为男装、女装、休闲装、童装、皮革/皮草、羽绒、针织内衣和服饰等十余个专业展区和海外展团。
除此之外,展会还布置了特色十足的时尚男装馆、格调名品馆、风尚女装馆等3个临时馆、2个表演馆,以及高尔夫、牛仔等几个特色展区。
并且,在布展上推出两个全新概念:“商场式布局”和“边厅”概念。商场式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全敞开式结构布置。这让展会看上去突然间宽敞明亮了许多,不似往届那般拥挤。“边厅”的概念更直接来自于商场,抓住参观者的特点,将展位正面面向观众,可谓专业展会中的创新点。
2008年是令全中国人振奋的“奥运年”,运动作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时代语言,鲜明地突出在服装服饰文化和风格特色中。所以,CHIC2008随处能嗅到的气息,便是浓浓的奥运风、运动情。
对于服装产业,2008年的奥运会无疑是创造商机、聚拢财富的天赐良机,正当众多服装品牌准备借此机会大展拳脚,掀起第二轮产业发展高潮时,全球化经济危机在奥运年还未结束,便劈头盖脸砸了下来,备受影响的创意产业面临着巨大考验。
尤其对于中国服装业,从来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的洗礼,很多措不及防的打击随时可能击垮刚刚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品牌创新信念。在刚跨入2009年的时候,各种小道消息肆意传播,人心惶惶的感觉开始在圈内弥漫。
所以,CHIC2009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除了17年延续下来的常规重任,还要承担起传递信心、回击困顿的“教父”角色。
这一年,没有参展企业在为了“脸面”而铺张浪费,而是懂得静下心来考虑如何通过展会提升品牌形象的内在品位。
而许多已经不需要通过展会需求商业代理,拓宽市场渠道的知名品牌,将展位留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中小企业的同时,换了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诸如文化展或主题活动展等其他形式,在展会上继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服饰文化的渗透范围。
比起2008年,2009年走进新展馆的第一感觉便是暖如春意,此暖不仅是温度带来的暖意,主办单位对庞大展馆的“细节包装”,也让人们暖在心里。
在这样的寒冬笼罩下,CHIC传递信心的最佳方式之一,就体现在对场馆的“包装”上,展馆外大厅,中国知名服装品牌的“文化展”像一条长龙,带有强烈的励志效果,每个品牌折射的品牌文化和创新理念,每个品牌在历史年轮中留下的轨迹,以及每个品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都通过展览,激励自己,鼓励别人,同时也提升了CHIC自身的艺术品位与文化传播力度。
体察中国国情的CHIC,几乎从诞生起就不单纯是为某种单一模式或渠道而设。商贸平台、品牌文化传播的窗口,抑或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引入式风向标,国际间信息互通的世界时尚沟通桥梁等等,甚至在产业发展到了必经的转折点时,还要承载着“教化于品牌”的特殊任务。
到了18年后的今天,不应该强加于一个专业展会好与不好的评判,一个优秀的国际知名专业展会,也不应该再成为行业人炫耀的资本,服装人真正应该考虑的,是通过展会来透视产业发展的变化,在展会上收获不同愿景的同时,及时发现产业发展即将面临的瓶颈,防患于未然。
而CHIC始终坚守的一条,就是无论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都是通过力求完善的服务收获最好的成效。所以,职责繁重的服博会,事实上就是为产业、为中国品牌、为“中国创造”在世界“独领风骚”的理想而设的服务平台。
服务,没有边界范围,也没有时间概念,所以,不断建立更细节化的服务体系,永远是服博会探索的课题。18年CHIC,每年所“服务”的项目都在增加,在未来的日子里同样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