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动向、李宁、安踏、特步和361°之后,匹克成为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第6家内地运动鞋服企业。国产运动品牌陆续上市,从侧面说明在与国际运动品牌的对抗中,我们的竞争力已有了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2009年阿迪达斯全球各区域的市场似乎都不大乐观,耐克也关闭了在华惟一的自有工厂。2009年6~11月,耐克服饰订单金额同比减少12%。此外,日本最大运动品牌美津浓也关闭了在华亏损的200家店铺。
联系到国内运动品牌2009年的业绩表现,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运动用品行业已现“国进洋退”趋势,国产品牌悄然上位。
那么,运动用品行业的“国进洋退”是什么原因促成的?更让人心急的是,这一趋势何时能在时装业上演呢?
应该说,金融危机导致了整体购买力的下降,特别是价格高昂的服饰品首当其冲。购买价格向中低端的下沉使得更具价格优势的国产品牌受到了市场的热捧。
其次,不能不提销售网络的扩展速度。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国内市场,本土运动品牌的销售网络开拓步伐明显快于国际运动品牌。以北京奥运之年为例,李宁2008一年净增上千家门店,总数达到6917家。而阿迪达斯在中国的直营店2008一年只增加了300多家。
在时装业有类似现象。质优价廉的服装品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相对较为稳健。同时,门店快速增加对于真维斯、美特斯·邦威等大众休闲服品牌业绩的增长也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其业绩的增长与此存在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品牌的“渠道下沉”战略,使它们在县乡市场扩大了知名度,收获了实在的市场份额。而城镇化发展使得三四线城市商圈渐渐成熟,如何面对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崛起也是值得国内品牌思考的。
还有一点是在销售模式上。“虚拟模式”有它的优点,以耐克为代表的国际运动品牌,只负责研发设计、品牌管理,其他生产、零售等环节纷纷外包。但危机之下,国际品牌的运营管理水平虽普遍高于本土企业,代工方面的制造成本压力还是传导到了国际品牌。而本土运动品牌的模式与之有明显区别,他们孜孜于获取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利润。
应该说,已经开始布局东南亚市场的李宁等品牌让我们看到:国内品牌与国际巨头间的差距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大。期待本土品牌继续扩大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