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去欧美国家的人都清楚,在西方商场里,同样品牌的衣服、鞋帽、笔记本电脑等等,要比中国便宜得多。让许多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些商品上还都有一个标签“MadeinChina(中国制造)”。
在美国,每到感恩节后的购物旺季,在许多商场里,触目可见是亚洲人,更多是中国人。
服装如此,电子产品也不乏其例。比如同一款苹果的Iphone手机,也是“中国制造”,在美国现在售价不到200美元;但在中国,至少3000元至4000元人民币;当然,鉴于美国的售价捆绑使用期限,但即使剔出其中的捆绑支出,在美国的苹果手机也比中国的便宜很多。
许多人以为,这种价差中有所谓“品牌的力量”的因素: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中国制造”的过程,赚取的只是小利;美国人赚的才是品牌大利,自然也才能更多让利给美国消费者。
但也不能解释所有问题。许多外国品牌存在这种价差,其实不少完全中国自主品牌也存在类似的鲜明价格对比。由于是“中国制造”,其实销往海外的产品,比在中国国内销售,在运价成本上更高一点——凭什么在美国就可以销售那么低,在中国国内又会那么贵。
这一点,其实也引起美国人的疑虑,一些美国人就认为,这就存在中国商品倾销或高额补贴的因素,这也是目前美国对“中国制造”进行反补贴和反倾销制裁甚嚣尘上的一个理论基础。但我们也清楚,将问题归咎于倾销或补贴,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一些朋友认为,“中国制造”在国内价格比国外高,应该从体制问题上寻找,比如,商品流通渠道不畅、交易信用缺失,使国内厂家更希望出口,因为这毕竟可以确保钱货两清;另外,国内不少行业,可能存在着某种的垄断和暴利,自然更倾向于盈利的最大化……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制造”的国内外价格差不是一种因素可以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尽管中国人的收入较之以前已有不小进步,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但“中国制造”国外比国内便宜,这或许更是对不少囊中羞涩的中国人开的一个玩笑。在我们努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这种悖论是否会造成中国消费力外流,会否成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障碍呢?看着外国商店里熙熙攘攘的中国同胞,看着他们扫荡“便宜货”的欢乐神情,我替他们高兴,但更为这种价格差可能给中国老百姓和中国经济造成的潜在冲击感到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