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目前,广西蚕茧含量已由2000年的全国排名第六位跃升至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12%。
目前,广西蚕茧行业生丝等级低、产量小的窘境已不复存在,桑茧丝产量由第九位跃至第四位;自动缫丝普及率达到100%;生丝质量普遍达到4A级,部分达到5A级;广西725个蚕桑产业遍布全区的乡镇;2010年广西桑园面积300万亩;在广西宜州市,有超过90%的农户从事蚕桑种植……一系列数据都在证明着广西蚕茧行业今日的成绩。可以说,蚕茧已成为继蔗糖后广西第二大农贸产业,与之相伴的茧丝绸及蚕茧延伸的行业成为广西农贸的新兴产业。
曾经沧海难为水
据回忆,2000年之前由于收购蚕茧对象相对单一,价格统一,“难以调动广西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一旦遭遇天灾等自然原因使得蚕茧产量有所波动的话,蚕茧收购者就会将风险转嫁给蚕农。”此时蚕农本已不高的积极性很可能再度受挫。数据显示,2000年广西2.9万吨产茧量让这个最适宜蚕茧养殖的地区位列全国第七位,“甚至一度出现蚕农转蔗农的现象”。
“2000年后,随着当时蚕茧市场化体系的建立,蚕茧收购者数量相应增加。”侯先生对记者说。蚕茧价格自不一样,且不说一斤蚕茧能高多少(元),就算每公斤蚕茧收购价出现0.1~0.2元的差异,蚕农也会从高就站(蚕茧收购站,简称茧站)。
蚕茧市场化体系的建立,充分调动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曾经一度没发挥出来的气候因素得以充分释放。“目前在9个月的养蚕期里,蚕农可养10~12批蚕,蚕茧也会相应增加许多。”侯先生说。2005年,广西蚕茧产量已超过长期排榜首的江苏,达到14.9万吨。之后连续5年稳居全国首位,甚至在2007年超过了全球第二大蚕业国——印度,产量高达20.5万吨。去年广西蚕茧产量达17.29万吨,桑园面积达191万亩,缔造了中国蚕业的“广西现象”,而蚕农也成为“广西现象”的直接受益者。
“今年随着蚕茧收购价的上扬,据估计,亩桑收益今年可能创出3000元的新高。”侯先生称。
产业链纵横全面发展
蚕茧市场化体系的建立,蚕农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最直接反应在蚕茧生产以及相关产业上,产业链上横纵两方面的全力出击,让桑蚕业成为继蔗糖产业之后广西第二大农工贸产业。
在纵向产业链上,目前中国茧丝交易市场的诞生让蚕茧、生丝有了可运用的中远期定价机制,成为平衡蚕茧、生丝市价剧烈波动的工具。
与此同时,目前广西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宜州,已设立宜州市工业园区,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茂源茧丝公司、恒源达丝绸公司等11家茧丝绸企业,形成以蚕茧丝绸加工及相关产业为核心产业集群。“不过坦白地说,目前广西蚕茧下游深加工企业发展水平及速度同江浙相比仍滞后许多,”侯先生对记者表示,“首先就丝绸行业而言,由于江浙质量较好的生丝一般多用于经线,而广西生丝多用于纬线,所以目前江浙丝绸厂的发展水平仍相对较高;其次就印染工艺而言,江浙地区厂商也比广西企业高出许多。”
而在横向上,变废为宝使广西的农民踏上了新的致富路,曾经被丢弃的桑枝被当作主要燃料或用于造纸。
在产学研的带动下,以废弃桑枝为原料培育食用菌成为桑枝新用途,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利用本地桑枝做主要原料,每吨可降低成本1000多元。
与此同时,随着“东桑西移”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蚕蛹、废丝均被有效利用,变废为宝,横纵产业链的延展,真正体现了“东桑西移”国家战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