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家族化”现象随着资本运作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其原因是原有的家族化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经营复杂化,逐渐暴露了家族化企业的某些“先天性”缺陷。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较之“家族化”,“去家族化”在保证掌握所有权的情况下,更强调“科学管理”。因此,其能够更为科学的引导企业进一步发展。
在中国,80%的经销商是以“家族化”进行运营的。应该承认,作为经销商,融资似乎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梦想。但是,内部结构、财务的优化和管理是任何一个希望做大的经销商都绕不开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经营的初期可能并没有出现,但是随着企业、店铺的不断发展,问题就会逐渐显露。
因此,经销商在大赚钞票的同时要考虑自己的企业要怎么去引进更为专业的人才,如何能避免面子问题,通过制度来规范企业日常的运营。很多专家认为,在出让管理权的同时,企业家要注意把握好自己所有权的控制。这样,企业才能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不断发展,鹏程万里。
去家族化强调管理意识
“去家族化”主要集中在管理层面,而非所有权。在出让经营管理权给专业人才的同时,要把握住企业的所有权。
有专家表示,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内部经营管理的效率低。其主要原因是家族企业的家族关系导致其内部任人唯亲。各级管理者与公司都有股权利益,因此容易产生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的情况。
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现金管理不善。有些家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因此造成现金大量闲置,没有参加生产周转;而有些家族企业的资金使用缺乏合理、周密的计划安排,过量购置固定资产,没有为经营急需准备资金,导致经常陷入财务危机。
其次是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不少家族企业制定的销售考核制度不合理,缺乏可行的考核指标;对应收账款缺少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没有指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缺乏有利的催收措施,由此造成应收账款周转困难,资金回收困难,很多应收账款成为坏账。
最后是存货控制薄弱。家族企业没有建立先进的存货管理办法,也未形成“零存货”的管理意识,很多家族企业的月末存货占用的资金常常占营业额的两倍之多,资金周转失灵。
“去家族化”恰恰强调的就是科学的管理理念。其通过制度规范而非“情感与血缘”来约束企业,在管理运营方面追求最合理的优化。在运营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科学化,规避了企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比如管理层因为情面而不能完全贯彻奖罚制度、管理层随意支配现金的情况。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家族化企业“去家族化”主要集中在管理层面,而非所有权。在出让经营管理权给专业人才的同时,要把握住企业的所有权。如果实行配股制,企业一定要把握好出让的股权数量。
投资需要专业
家族企业投资盲目,缺乏相关的知识,应邀请更为专业的人才加盟,进行合理有效的投资,以促进企业发展。
家族企业的投资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投资缺乏可行性分析。由于家族企业独裁式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往往在没有经过详细、可靠的可行性分析论证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投资。
二是本末倒置,不务正业。一些家族企业往往无视自身的规模和资金限制,大量投资新项目、进军新行业,一旦资金链断裂必然陷于财务困境。
“去家族化”过程中,企业引进了更多更专业的管理人才。相对于实践操作能力更强,而专业知识较弱的“元老级”家族成员,专业的人才在其专业的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够通过以往的案例和经历来进行更为理性、可行、周全的投资行为,这样就能更好的规避风险,为企业带来稳定且合理的发展模式与方向
解答融资困惑
“去家族化”能打消金融机构对家族企业的偏见,是推动家族企业迅速融资的助推器。
2003年国际金融公司在中国调查后显示,30%的家族企业认为,融资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其财务危机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
融资是民营家族企业相当头疼的问题。首先,家族企业信用不足。绝大多数家族企业固定资产较少,经营规模小,流动资金少,不少家族企业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和逃税漏税的劣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家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
其次,金融机构存在对家族企业的“惜贷”行为。随着金融机构的重新整合和商业银行的上市,他们的信贷标准制定得更为严格。加上金融机构对家族企业的固有偏见,进一步增加了融资的难度。
“去家族化”恰恰是推动家族企业迅速融资的助推器。风险投资等各种融资形式蓄势待发,一旦发现合理有潜力的企业就会主动地找上门去。而“去家族化”在吸引人才的同时更拓展了融资渠道,让相关的投资机构能够给了解企业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打消了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的偏见,从而助力企业引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