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的寒冷天气改变了2008年羽绒行业的收益曲线,羽绒服销售再创小火爆,羽绒企业老板人人面露笑颜,而在2010年,羽绒企业们该如何应对未知的冬季?6月1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企业代表和商界巨头齐聚海滨城市——山东青岛,参加了由山东青州市坦博尔服饰有限公司承办的2010年中国服装协会羽绒服装及制品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换届会议。
羽绒服行业呈现三大亮点
由于整个行业经历了2008年暖冬的重创,紧接着2009年收获了寒冬带来的小效益,今年参加年会的企业数量少于往年,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羽专委主任委员蒋衡杰说:“这次会议规模小,品牌减少、企业减少、与会人员减少是必然趋势。大浪淘沙后的企业质量更高、实力更强,这也从侧面说明羽绒企业从数量扩张转移到质量效益上来了,数量文章已经做到头了。”曾经有一批没有品牌或者小品牌的生产企业急功近利、蜂拥而上,但他们只能在遭受不可抗拒的气候因素的激流涤荡后销声匿迹,而经受住历练的羽绒精英企业们却越战越勇。
2009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羽绒服销售继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呈现负增长,同比下降8.43%,但下滑幅度在年底寒冷天气带动羽绒服旺销的影响下,下滑幅度呈现明显收窄趋势。面对危机,羽绒服企业找机会创造新的收益点,使得2009年我国羽绒服行业的发展呈现三大亮点。
2009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提前一个月进入冬季,冷空气的提前问候使得羽绒服销售旺季提前到来,消费者对于羽绒服需求量增大却是商家和厂家始料未及的,一些品牌出现区域性断货,而不少企业采取了比较完善的快速反应机制,在扩大产能和调配物流等方面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缓解了区域性断货;时尚款式开始大受追捧,专业品牌更具竞争力,羽绒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冬季御寒产品,消费者对穿着羽绒服优雅质感的体验,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有格调、有品位的生活方式象征;设计彰显时尚风格,市场竞争逐渐升级,2009年新款的羽绒服具有颜色靓丽化、面料科技化、款式多样化、辅料时尚化等诸多特色。各品牌也开始在提升品牌价值、产品附加值和引导高品质消费方面展开理性竞争。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羽绒制品的发展方向已经越来越向强势品牌聚拢。顺应消费潮流、细分市场、注重创新、错位发展,这是中国羽绒产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准定位是关键
近年来,瞄准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一些国际知名服装品牌纷纷向我国羽绒服装市场开始扩张,其售价远远高于本土品牌。加之羽绒服装产品季节性强,而且受天气影响明显,使得我国羽绒服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服装协会羽绒服装及制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德康在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羽绒行业产品必须走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只有创新才是唯一出路,品牌是提升羽绒产品竞争力的可靠保障。
差异化竞争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真正要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简单,一些企业往往会陷入同质低价的竞争当中。波司登虽然已经在羽绒衣生产行业中占有了绝对的知名度,但其面对国外品牌的进驻,开始大胆试水,直指高端市场,推出价格在上千元的精品羽绒服,而市场反映也非常好,尽管在本土羽绒服品牌中,超过千元的产品只占其品牌构成的一小部分,但这标志着国产品牌正向着如何提高品牌价值的方向转型,而不再像过去一样仅停留于简单的价格战阶段。而从目前市场需求与品牌分布格局来看,一、二线城市羽绒服市场基本被名优品牌所占据,但对于小城镇与农村市场来说,价格和羽绒服的保暖性能仍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不少羽绒企业代表认为,羽绒行业的商机巨大,关键在于如何去把握这些商机。羽绒行业不是没有市场,而是要找准市场,精准定位,在细分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质量问题“杀很大”
质量是企业和行业的支柱,为进一步促进羽绒服行业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强化企业的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2007年,羽绒服装及制品专业委员会与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合作,开展羽绒服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反馈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检验和管理。
本次年会上,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乐季准分别介绍了羽绒行业在生产、流通领域的检测情况,并对企业如何避免由于管理不当导致产品检测不合格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羽绒企业中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乐季准说,现在众多羽绒服企业注重时尚性,而时尚羽绒服所需的涂层面料虽然美观,但其爆裂现象时有发生,亮丽面料却又经不起摩擦。质检中心若发现一家企业出现面料爆裂现象,下次检测时爆裂现象可能不存在了,色牢度却可能有问题,当检测出色牢度的问题,爆裂现象可能又凸显。乐季准表示,3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的产品总体质量还是不错的,把关比较严格。羽绒服生产企业在新品研发过程中也存在着误区,乐季准指出,注重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是我国羽绒行业发展的方向,但提醒企业注意的是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三者的关系,企业标准一定要在国家标准的框架之内制定,开发新品之前要进行市场可行性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