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染料行业发展异常迅猛,据统计,染料和有机颜料生产企业分别从30年前的约80家和不足20家发展到现在的近500家和100多家。染料、有机颜料年产量合计从30年前的7.5万吨猛增到2008年的86.3万吨。特别是“十一五”的发展速度十分喜人。
“十一五”期间,产量的年均增长率约17%。其中2003年染料的产量增长达到了高峰,当年染料的产量增长速度达到了28.7%,有机颜料增长了32.4%,是历年来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可是在2009年,我国染料工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年产量基本与2008年持平,但出口出现负增长。这种原地踏步甚至出现萎缩的状况,从改革开放以来尚属首次。
染料行业如何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促出口”这条经济发展主线不放松,从而打好这场事关全行业经济发展的硬仗。近来,我国染料行业从相关产业发展全局的工作做起,从提升染料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基础性工作做起,“转方式、调结构、促出口”的进军号已经吹响,并已初步取得了成效。
提升染料产业发展层次刻不容缓
目前,中国染料行业的产量、出口量和消费量均居全球第一,其中,浙江和江苏一带的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染料行业的主导力量,已有年销售额达数10亿元的若干大企业在市场出现。
2010年我国染料工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10年是巩固经济企稳向好态势、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加快科学发展的关键一年。当前,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巩固经济企稳回升还处于关键时期,全面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也正处于关键时期。
立足产业长远发展,一手抓染料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手抓优化企业产品和组织结构。首先是保增长。在经历了2009年的低迷之后,染料行业应努力回归此前快速增长的轨道,但也不能简单地追求速度,而要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水平。再次是调结构。对于染料工业而言,行业、企业、产品等方面的结构调整都存在较大压力,尤其是我国每年生产700多种染料产品,需要对产品门类等进行有效调整、合理规划。目前,我国年产染料70万吨左右,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且都是在国内生产。西方国家此前也曾达到这一比重,但产能却是分散在多个国家。集中大规模生产,势必使我国染料工业面临能源、环境、市场等多方面的制约。所以,染料行业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推进结构调整。
2010年前两个月可以说是“很乐观”。据不完全统计,1~2月份,染料产量同比增长了约40%;染料出口量增长了约70%,出口额增长了约60%。有机颜料出口量增长了约45%,出口额增长了约35%。此外,各地染料企业面临着环境的约束,结合结构调整,加强染料废水治理工艺、治理设备的研究,加强染料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全行业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技术交流和实用技术的推广,采取可行性措施,解决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作出贡献。
加快染料出口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染料工业还面临着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重任。我国染料产品已成功走出国门,近40%的产品出口到全球120多个国家。但我国染料企业是处在国际生产线末端上的位置,处于国际产业链、业务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拥有自主产品,创自主品牌,由加工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才是我国染料工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当前染料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出口难度加大。因此,要顺应国际染料产品市场潮流,切实调整染料产品的出口结构。由于受材料性能、运输包装、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染料产品的出口在产品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我国染料出口量现居世界第一位,绝大部分销往亚洲市场,特别是分散染料、还原染料和硫化染料需求量大,受国际印染市场拉动,并随着中国染料工业结构调整计划顺利推进,分散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四大染料品种比例发生较大变化。酸性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比例逐步下降,分散染料比例逐步提升,在整个染料产品贸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2010年也基本上是这样的情况,2009年我国染料产品出口结构情况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那就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效安全绿色染料产品是染料出口结构调整的方向。因此,我国染料产品出口一定要在调整产品结构上下工夫,要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包括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品进行技术升级,由初级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提高出口染料的附加值。包括开发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染料品种,扩大出口,提高我国染料产品市场占有率。对一些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的高技术、高附加值染料品种,染料行业应采取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多元产权结构等方式,分工合作,加以攻关,快速形成生产能力,扩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