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多数市场分析人士感到意外的是,7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的6月份我国外贸运行数据又一次超过了他们此前的预期——不仅进出口总值创下历史新高,出口规模刷新单月历史记录,贸易顺差也超出了曾被普遍认为是年内最高值的5月份,显示出我国对外贸易延续恢复性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
根据海关统计,6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547.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9.2%。其中,出口1373.96亿美元,同比增长43.9%,单月出口规模刷新历史记录;进口1173.75亿美元,同比增长34.10%。贸易顺差200.22亿美元,比上月195.33亿美元继续增加。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6月份相比,出口增加13.38%,进口增长17.16%,月度贸易顺差也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实际上,5月份出口增速和贸易顺差的大幅飙升已经远远超出市场普遍预期,尽管2009年同期处于谷底的基数对这一结果形成合理支撑,但大部分分析人士依然认为,这一快速猛增的趋势并不具有持续性,5月份或构成阶段顶部,从6月份开始,进出口规模以及贸易顺差将有所回落。特别是当月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随后有关部门宣布将取消40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出口前景的担忧。
不过,形势似乎比人们预想的要好。即使在2009年基数走高、今年端午节工作日减少一天的情况下,今年6月份出口依然创出历史新高。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刘能华博士表示,主要因素是受益于新兴经济体较好的复苏态势,我国对其出口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数据表明,6月份,我国对澳大利亚、台湾地区、印度、俄罗斯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51.59%、58.82%、58.95%和84.19%,均大大高于同期总体出口增速。同时,受益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运行,6月份我国对东盟出口119.0亿美元,再次超过对日本出口101.7亿美元。此外,出口退税政策微调也影响了市场预期,由于该政策自7月15日起执行,部分企业可能提前装运出货。他还表示,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影响有限,且尚未完全显现。“对希腊等PIIGS5国的出口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4%左右,直接影响应该很小。到目前,IMF、欧盟已经及时地提供了大力援助,阻止欧债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区内主要国家如德国和法国的实体经济复苏比较好”。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对欧盟出口272.05亿美元,高于5月份的258.6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3.2%,接近我国出口总体增速43.9%。“当然,欧债危机的影响也许三四季度才会逐渐显现”。
与出口增速超预期相比,6月份进口增速回落14.2个百分点的幅度基本符合市场判断。事实上,从去年12月份以来,我国进口同比增速一直维持在40%以上的高位,今年1月份一度冲上85.5%,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扩大内需政策带动国内投资的高速增长。不过,随着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的3次上调,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相继实施,政府融资平台清理整顿,前期国内高速增长的投资逐步回落,相应大宗商品的进口需求也受到影响。6月份铁矿石、初级塑料进口已连续3个月下滑,分别下降了9.11%、4.71%。另外,去年同期基数走高也削弱今年进口增速。2009年6月份进口基数871亿美元,比5月份的进口基数753亿美元高出117.9亿美元。这也是之所以6月份进口环比仍在增加,而同比增速却在下降的原因。此外,刘能华分析认为,出口预期复杂化也影响了加工贸易的进口。他解释说,加工贸易占到我国进口的30%和出口的45%,当前市场预期或许放大了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在对出口前景复杂化的情况下,加工贸易商不敢轻易增加进口。我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大进大出这一加工贸易的特征,6月份进口同比增速分别为32.79%、33.02%,均低于进口总体增速34.12%。
对于下半年外贸形势,目前市场普遍认为,出口恢复性增长的格局不会改变,但同比增速应会放缓。刘能华认为,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出口趋势总体平稳向好。7月7日IMF《全球经济展望》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预测调高了0.4个百分点至4.6%,还将2010年全球贸易额的预测调高了2个百分点至9%,这表明尽管全球经济复苏进程非常复杂,但毕竟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最近公布的一些先行指标也支持这一预测。6月份公布的OECD综合领先指数已经连续15个月上升,6月份,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至76.60,创下2008年1月份以来的新高。他还认为,我国短期内尚未走上内需为主的发展道路,宏观调控导向还是“扩大内需、力保外需”,外贸刺激政策不会轻易退出。
“尽管积极因素不少,但随着上半年月度出口基数逐步上升,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显现,以及国内出口企业成本增加,我们认为下半年出口同比增速将放缓。”刘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