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是汇改中最重要的话题和担忧,升值将压缩出口企业利润,但一些分析人士如瑞士信贷的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与前一轮升值不同,中国的出口商这次会更强硬地将成本压力转移到外国零售商,事实是否如此?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总经济师马海倩介绍,中国企业能否通过产业链转移人民币升值压力,既跟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有关,也跟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关。
她认为,国际议价能力强的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就会比较小,它们或者根本感受不到升值的压力,或者可以很容易地在产业链中转移压力。
在产业链中转移压力
生产医疗器械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例子。迈瑞董事长兼联席首席执行官徐航告诉记者,“公司一季度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实现了40%以上的增长。我们没有感觉到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压力,相反,今年的产品毛利率平均在53%以上,同比还有所上升,因此投资人对我们也很满意。”
作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迈瑞近几年的销售收入保持了40%至50%的高速增长,出口比重占到其销售收入的50%以上。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在国内出口的同类别高端医疗设备中,迈瑞占到了60%以上。在中国市场的监护仪、数字黑白超声产品、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产品等领域,迈瑞已经将由国外巨头把持多年的国内市场第一的份额抢到了自己的手中。而这些成绩的取得,迈瑞凭借的就是卓越的研发能力所给企业带来的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即使在出口占比增加、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产品的毛利率仍然在上升。
“对我们来说,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相比,更重要的是市场的开拓。”陕西赛德生物科技股份公司贸易部经理张利荣说。包括赛德生物在内,多个高科技产业公司的外贸部负责人都告诉记者,由于高科技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因此对人民币升值不敏感。
马海倩在调研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也发现,作为全球港口机械行业的龙头,振华重工的岸桥产品占据了世界市场74%的份额,具有较强的国际议价能力。在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时,振华重工可以通过提高国际售价、提前结售汇、要求国际客户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等措施,化解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低附加值产品议价能力弱
另一方面,一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玩具等,由于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企业的议价能力也比较弱,无法将升值压力进行转移,只能在企业内部消化。
马海倩在对上海的一些企业调研时发现,目前上海纺织服装业的行业平均利润率约为4%,若人民币升值1%,行业将减少10.4亿的销售收入;若升值达到4%,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将面临亏损。
“2005年到2007年的一波人民币升值,我们差点没支撑下去”,浙江卓洋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培良证实了马海倩的调研,“家纺行业的利润率也就在3%~4%,可想而知,人民币升值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如果不跟客户提一点价,仅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就几乎把我们的利润抵消了。”
更让张培良感到不安的是来自周边国家的纺织企业的竞争。不少美国订单已经在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批量转移,在客户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国内纺织企业与客户就人民币升值问题谈判是没有多大优势的,因为客户轻易地就可以把订单交给价格更低的地区去做,“更重要的是,周边国家并没有配额限制”。
靠产业链转移压力非长远之策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朱明侠认为,不论是哪种企业,指望在产业链中转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都不是长远之策。“更重要的是要多练内功,注重创新研发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增强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谈判筹码,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同时,对于希望拓展海外业务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更是一种优势。朱明侠认为,人民币越升值,在海外的购买力就越强。中国企业可以抓住人民币不断走强、海外投资成本不断降低的有利时机,到海外去购买技术、兼并企业、建立营销渠道。
迈瑞就做出了这样的尝试。2008年金融危机时,迈瑞出资2.02亿美元,收购了在NASDAQ上市的美国医疗器械生产商Datascope公司,这是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一次大胆而果断的海外并购。收购完成后,迈瑞一跃成为医护监控设备行业的全球第三大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