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就意识到,人民币的更多元化拥有是一件大好事。本月取消人民币在香港银行间市场流通限制之举,就是向那个大方向迈出的小步骤。
进展仍很艰难。作为总体计划的第一阶段,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仍处于萌芽期,占中国国际贸易总额不到1%。香港各银行获得人民币存款、兑换与汇款业务牌照6年后,储蓄余额增至850亿元人民币(合130亿美元),仅为香港港币储蓄余额的不到3%。作为第二阶段,放开资本账户的进展更加落后。从非居民发行、以亚太货币计价的债券数目来看,日元债券有79220种,人民币只有4种。第三阶段,即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看上去十分遥远。
从根本上说,北京方面陷于矛盾之中。人民币的拥有面越广,中国控制其价格的能力就越弱。不过,中国拖延越久,澳元、加元和新西兰元等大宗商品货币承受的升值压力就越大——这些货币已成为人民币的代理,而美国也会变得更加敢于付诸“1971年选择”。那年8月,美国在对日本、法国和英国的盯住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失衡忍无可忍后,对可以征收关税的进口商品开征了10%的关税。一周内,那三个国家都结束了盯住货币政策;几个月后,美国取消了那种关税。
尽管中国做出了种种努力让人民币国际化,尽管20国集团(G20)意有所指地呼吁“一些新兴市场”提高汇率弹性,但人民币汇率仍是一件政策工具,而非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变量。世界正以越来越不耐烦的目光注视着。
Lex专栏是由FT评论员联合撰写的短评,对全球经济与商业进行精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