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9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又大涨116个基点,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达到了6.7509,创汇改以来新高,一举刷新9月10日创下的记录。
短短几天内,人民币中间价连续上涨接近400点。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及欧元等主要汇率均保持相对平稳。自今年6月二次汇改启动以来,人民币已升值1.17%。如从2005年首次汇改至今计算,人民币累计升值已超20%。
恰成对照的是,此前的一个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还呈现“双向波动”趋势,其走势与美元指数在国际市场的表现密切相关,甚至一度出现连续回调。
到底有哪些原因,使人民币走势出现如此突兀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创下新高,这将如何影响今后的人民币汇率走势?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经济分析师吴旻认为,人民币短期加速升值,是国内外经济及政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预计人民币对美元的中期升值,将持续至11月左右。
从经济层面来看,来自国内的升值压力不容忽视。首先是加息预期。8月通胀数据开始触及政府的警戒线,同时粮食、猪肉等价格有所提高。吴旻认为,市场不对称导致加息预期增强,这对推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幅度,“难免有推波助澜之效”。
吴旻介绍,根据利率平价与购买力平价的分析框架,实际有效汇率跟随实际真实利率的波动而波动;如果出现不对称加息,那么名义回报率的提高可能推动产出回报率,也就是真实利率的上升,即形成人民币升值。
同时,中国内需稳健,购买力较强。可贸易品部门的发展,决定了国内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同时,实际人均收入也受益于全球化贸易,有了显著改善,“这一直是人民币升值的理论依据”。
从政治层面看,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背后,政治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出色的经济环境,令人民币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这也使得复苏乏力的欧美等国,再度将人民币升值的讨论重提日程。
据吴旻分析,从美国目前的表现来看,其原有的消费驱动模式难以为继,在库存重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逐渐衰减后,资本支出的增长与设备制造的生产,将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势必推动本币实际汇率的贬值与外部需求扩张,并由此衍生通胀的压力。
吴旻指出,中国对美国而言,是第一大贸易赤字贡献国。虽然在经济危机中,中美之间的再平衡已经有所启动,但是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复苏的推进,中美的不平衡反而有所加剧。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恢复缓慢,而对中国的进口额则快速反弹,中美之间的贸易赤字占美国的贸易赤字比重逐渐接近60%,达到危机前的水平。推动他国货币贬值,是美国重塑商品与服务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此外,美国将于11月举行中期选举,而敦促人民币升值与增加财政支出,一直是各方拉票的“例行筹码”。进入新世纪的十年间,基本上,美国中期选举前,美国执政的政治力量都会通过游说、军事演习、地缘政治挟制等,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由此估计,人民币升值压力“可能会在美国11月中期选举前最大化”,此后略有缓减。而考虑到美元在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的弱势格局,吴旻预计,人民币对美元的中期升值,将在“震荡”的掩护下,持续至11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