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郑棉在突破年内高点后发起一波凌厉的上涨行情,短短一个多月,棉价已从17000/吨跃升至24000元/吨,涨幅超过40%。郑棉的成交量和持仓量也不断创出新高,沉寂多时的棉花(24040,75.00,0.31%)变身资金追捧的活跃品种。棉价上涨不仅吸引了投机资金的关注,也引起了媒体乃至政府层面的关注。推动棉价上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24000之后棉价将走向何处?
新棉减产,现货带动期货上涨
今年棉花自播种以来天气就一直不利,低温多雨的天气使棉花生长期推迟。但是由于影响棉花单产的主要时段是棉花吐絮期,所以在8月底之前的产量预测中,农业部及其他机构发布的报告都称如果后期天气良好,全国棉花产量仍有望达到700万吨,与去年持平或略增。这是基于天气良好的一个相当乐观的预期,但是自8月下旬以来国内棉花主产区阴雨不断,原有的乐观预期被逐渐击破。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今年新棉产量可能不足600万吨,而且由于近期出现阴雨天气,棉花质量明显下降,能达到三级及以上的高等级棉的产量减幅更大。在这种预期下,今年新棉收购开秤价就达到了4元/斤,但是收购进度缓慢,随后收购价一路走高,到目前为止三级籽棉收购价已达到5.5元/斤,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6元/斤。按此价格换算皮棉加工成本在24000元/吨以上。
同时为了缓解国内棉花供应紧张的状况,国家自8月10日起开始抛储60万吨,并且在9月26日追加抛储40万吨。储备棉成交价的节节攀升也成了推动郑棉走高的一个因素。截至10月12日,储备棉已累计投放79万吨,剩余的21万吨大约7个工作日就将售罄。
现货带动期货上涨,而且现货价格始终高于期货价格是目前棉花市场的一大特征。
国内棉花供需缺口扩大
国内棉花减产的形势已经明晰,只是实际产量仍然未知。虽然近期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使出口导向型的纺织业感到压力重重,但棉花消费需求还没有出现明显减少的迹象。美国农业部在10月的供需报告中维持中国棉花消费量1088.6万吨的预测,并将全球棉花消费量调增5.2万吨至2629.4万吨。在预期产量减少、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国内棉花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可能达到400万吨。而国储提前释放调控能力,在完成近期的100万吨抛储后,预计剩余的储备棉不足50万吨,仅够战略储备之用,不再具备增加市场供应的能力。
进口方面,今年虽然全球棉花增产,主要的棉花出口国美国和印度的产量均大幅增加,但是各进口国在国际市场上均积极采购,可供中国进口的量并不多。美国截至9月30日已签约出口本年度陆地棉210.1万吨,完成了年度出口目标的63%。其中中国签约进口59.5万吨,仅占美棉出口量的28%。美棉剩余可供出口量约为120万吨。印度自10月1日开始棉花出口登记,目前出口登记量已达到其规定的出口限额93.5万吨,截至12日已有26.9万吨棉花出口登记获得批准。中国签约进口印度棉的数量尚不明确。另外,考虑到进口棉的装运周期,进口棉大量到港的时间在春节之后。因此通过增发进口配额等手段也难以在短期内对缓解国内供应、抑制棉价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反倒可能因为“中国需求”再次推高国际棉价。
纺织业濒临亏损线
近期棉花上涨带动棉纱、棉布纷纷走高,但是棉纱、棉布的涨幅不如棉花,纺织厂的利润被逐渐压缩。以目前32支纱32000元/吨的价格计算,三级棉价格超过25000元/吨时纺织业将陷入全面亏损的状态。根据中国棉花信息网9月底对规模纺织企业的调查数据,9月底纺企棉花库存为91.5万吨,大约相当于一个月的用棉量。在这部分低价棉消耗完之前,纺织业整体还能承受目前的高棉价。不过近期已经出现部分小纺织厂限产停产的现象。后期如果棉纱价格不能充分跟涨,价格成本无法顺利向下游传导,则纺企停产的范围将扩大,届时会对棉花需求产生较大影响。
综合以上关于基本面供需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郑棉尚未见顶。郑棉一直处于相对现货贴水的状态,如果郑棉不能相对现货升水,则没有卖方愿意注册仓单。因此,只要新棉收购价不出现显著下跌,郑棉将维持强势。不过郑棉连续大幅上涨已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盘,技术上有调整需求。另外近期市场传言国家将出台调控政策,新疆地区对棉花中间商的贷款采取了限制措施,也使棉花多头队伍军心有所动摇。郑棉短期调整不可避免,调整结束后则有望再上一层楼。对于郑棉后期的运行方式,笔者做两点假设:第一,如果棉花价格成本传导不畅,纺织企业出现大量停产的情况,则棉价拐点将出现在新棉大量上市之后,也就是11月份以后;第二,如果后期棉纱价格充分跟涨甚至领涨,则棉花将一路上涨,直到明年3、4月份新棉播种面积大幅增加时出现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