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眼看着海外业务一天天地恢复,却又被拖入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战’中。”许多外向型企业对此苦不堪言。然而,由于遭遇了2008年以来人民币“破7”时的快速升值,不少企业也已做好了应对措施。
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1日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为6.6695,人民币较前一交易日上涨59个基点。自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破7”,由此进入了“6时代”。今年6月,央行重启汇改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突破6.80关口。年初至今,涨幅已达3%。
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之下,受影响的行业波及家电、电工、汽车、钢铁以及纺织等在内的劳力密集产业。其中冲击最大的莫过于纺织服装行业,业内人士估计:“高达9成的企业,一旦人民币升值,将受到明显冲击。”
不断上涨的人民币汇率,对出口占90%以上的企业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即利润侵蚀。汇率每上涨1%,意味着公司将损失1%的利润。查看出口型企业的2010年中报可以发现,平均结算汇率在6.7858左右。照此看来,下半年的结算汇率将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出口外向型企业也开始通过采取一些手段来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海鸥卫浴
与广州国光的长期客户群不同,海鸥卫浴下游的客户均为短单客户,“汇率转嫁机制”运作更为灵活。但面对频繁变化的汇率,海鸥卫浴坦言,“这为谈判加大了不少难度”。
“如果是多年的老客户,相信价格在5%左右的浮动应该是能被认可和接受的。”海鸥卫浴一位负责海外市场的销售人员说。在汇率不稳定的时候尽可能地及早结汇,避免汇率突然波动造成的实质损失。另外,在和客户谈新开发的产品时候就把汇率波动考虑进去,提高换汇价格,或是在客户返单的时候,说明提高价格的原因。这些都已成为出口型企业多年来的“经验之谈”。
广州国光的董事长周海昌说:“我们通过六项措施,可将人民币升值的损失减少一半以上。”这六项措施包括:继续提升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品质,加快ODM产品开发速度,争取产品更大的利润空间;加大外采比例,以外币结算方式采购原材料;将在金融机构的融资由人民币转为外币,以外币负债抵消外币资产减值的影响;向金融机构预先锁定结汇汇率,减少结汇损失;开发内销市场;加快资金回笼速度,要求客户提前付汇。
由于客户多为长期合作的客户,不可能通过增加短单、减少长单来调节汇率风险。目前的主要手段仍是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出比例,以毛利率的提升抵消汇率带来的损失。”广州国光董秘凌勤表示。
目前,广州国光的外销比例仍在90%左右。去年,在完成对国内音箱品牌的并购之后,内销市场的份额也将随之得以提升。凌勤说:“未来几年,内销比例有望达到30%左右。”
对于外向型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损失不可避免,任何手段都将是暂时的,只有不断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毛利率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