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不到人,更招不到想要的人。”东莞大朗一家毛纺织企业的老板向南都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随着历年订单旺季,欧美圣诞节消费季节来临,这家拥有30台新型毛纺织机的企业开工不到一半,“以至于我们不敢接大单。”
这是珠三角用工荒的一个缩影。诸多的珠三角制造企业而今面临的一个尴尬是:他们不仅仅要担心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贸亏损的风险,同时他们更在发愁因为用工短缺而造成的产能不足。相较于前者的外部因素,后者似乎更为关键而紧迫。广东用工的缺口究竟有多大?用工荒表象下实质上折射广东制造业怎样的问题?南都区域经济研究院携手中山大学公共事务调查中心与今年9月进行珠三角外来工收入支出调查,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析。
粤企用工缺口或达2/3
“据我们1000家直通车服务重点企业(部分)企业问卷结果显示,用工缺口在10%以下的企业占比42%,10%以上的占26%,仅1/3的企业表示用工没有缺口。”广东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处处长赵旭平表示,一方面,广东企业用工成本在逐渐增加,另一方面,广东企业普遍存在大量的用工缺口。他担忧地说:“当前企业用工紧缺的现象在‘圣诞’旺季可能会更加突出。”
根据省经信委调研,从今年年中开始,广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21.1%,导致人工所占企业成本上升,如惠州市今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后,企业用工成本平均增加15%;又如江门市多家摩托车企业各项用工成本合计上升了26%-30%。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在广东是否已经出现?各路专家说法不一,但更为现实的是,即便工资提高,但仍有多条线索向我们证明珠三角民工荒的存在:采访多家企业负责人时听到的“招工难”的声音;东莞、中山等地人才市场求职窗口稀疏的人群;民工调查中对现工资收入“不满意”的受访者高达64%的比例。
涨了工资为何仍存在用工荒?和中山大学的联合调查中,农民工现有工资收入仍远低于期望工资。调查显示:农民工希望每个月能够赚到的数额平均在3757.88元,接近目前月均工资收入(1954.84元)的两倍,其差额的平均值为1468.24元。
问题并非涨工资那么简单
一方面,物价上涨的抵消因素不可忽视。另一方面,产业工人对于看病、租房、子女当地就读的需求,让而今涨了近20%的收入看起来仍远远不够。其背后涉及到一个地区生活配套环境和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绝非一蹴而就。
“珠三角的劳动力成本和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小。”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王珺向南都记者表示:“比方说,在河南招一个工人要2000块,到广东来打工也是2000块,那么工人当然就不愿意来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动导致了地区间的工资收益、工资成本差距的缩小。在王珺看来,国际上劳动力流动的非常有限。中国的劳动力不可能大量流到美国,印度的劳动力也不可能大量流动到欧洲。这就导致国家间工资水平的差距非常大。举例说,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大概是中国的 22倍。“而国内目前不存在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这就导致了国内劳动力市场差价显著缩小。当差价缩小到劳动力均衡状态时,劳动力也就不流动了。”
他(她)们为何不投资自己
“工资涨了近1000,但是还是招不到懂技术的工人。”上述大朗毛纺制造企业老板说,他曾举办专门的培训,但是参加培训的工人热情并不高,“个别培训好了,但又被其他的企业挖走。所以干脆直接招熟手。”
调查发现,2007年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的年龄段在20-25岁,2010年收入最高段农民工的年龄在35-40岁。这个现象很可能这说明产业升级对农民工的需求有所影响。同其他各行业比较,普工,尤其是制造业普工在工资水平里处于最低位,2010年上半年月均工资仅为1720.53元,而制造业技工月均工资为2376.99元,后者高出38.15%。
但记者在广州南沙一家造船厂采访民工时,宿舍里小姑娘们时髦的电话不时传出悦耳的铃声,她们多半在跟朋友约晚上的活动安排,先吃饭,然后去商场,有时还去酒吧。调查显示,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节余少,用于教育的支出少,但娱乐消费却不低。2009年7月以来农民工在城市的月均开支的均值为913.07元,加上寄送回老家的物资均值379.78元,合计1292.85元。将之与农民工的月均收入做比较,农民工每月大约节余594.92元。从农民工的家庭开支上看,住房租金和食品支出为最大项开销,接下来是娱乐开销和穿衣开销,教育支出相对来说非常少。李乾韬/陈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