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中国乃至世界在经济政策及战略上,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的影响很可能将持续若干年。
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根据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城乡改革等领域的改革攻坚。
“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着力点必须从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向全面调整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等,改革也将涉及全方位结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重大任务。
全会公报第一次将振兴国内消费提到首位,放在农业问题的前面。有外电称,美国经济的症结在于借全世界的钱满足本国的消费,金融杠杆的持续放大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中国则需要改变对外需的依赖,在改革中形成内需主导型经济,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世界经济的复苏需要中美两个大国的同时改变。
10月19日晚间,中国央行宣布将一年期存贷款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此次加息时间点从国际背景来看可谓玄妙: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不减,使得流动性宽松,热钱汹涌,很可能会进一步推高通胀预期,而最近持续增加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使得加息变得越发“不可能”。有媒体称,这是一次“被误判的加息”,“五中全会之后,宏观调控第一枪正式扣动了加息扳机”。可以预见,这次加息对活跃于国内楼市、股市的热钱的降温作用将十分明显。
上半年,市场人士普遍预期CPI的年内高点会出现在6~7月份。直到二季度结束,人们发现随着涨价因素的增多,CPI还会有新高。年中,专家预计CPI见顶将出现在8~9月份。随着美日持续量化政策导致大量热钱流入新兴资本市场,推升商品价格,新一轮涨价潮来势汹汹,由此看来9月份CPI涨3.6%的新高也不会是天花板。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中国金融体系正面临着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艰巨任务,金融业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10月23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韩国庆州闭幕。各国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份额改革问题达成共识。会议商定将在2012年之前,向包括新兴国家在内代表性不足的国家转移6%以上的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持有份额将从现在的不足4%升至6.19%,由目前的第6位上升至第3位,超越德、法、英,仅次于美、日。这意味着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将拥有更多发言权。
对纺织行业来说,加息对抑制原材料快速上涨的作用还有待观察。但是,从明年起,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转向全面调整需求结构、区域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等,应该成为行业和企业的工作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