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天160多万件衣服从汉正街发出,而每一个穿上这些衣服的人,却不知道它产自武汉,令人遗憾。
“这就像父母不能决定自己孩子的姓名一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认为,这小小的产地标签,其实反映了汉派服装销售渠道的粗放,议价能力的被动,以及整体品牌的缺失。与其说对自身产品不自信,还不如说这些服装作坊老板们还没有创品牌的决心和意识。
在汉正街商品博览会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代表说,浙江民企大多靠家庭小作坊起家,当地政府鼓励民间创业,激励企业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打响本土品牌,强化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乔新生认为,武汉拥有众多服装设计专业大学生,加上借助闻名全国的“潜江裁缝”等服装车工品牌,汉派服装应能有所作为。重新审视“后汉正街时代”的服装产业走向,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这一庞大的“草根产业”以阳光。
他举例,60年前,意大利服装厂的首要工作就是抄袭巴黎的最新款式。而经过意大利政府的打造,米兰时装周已成为世界品牌。
“如今开始变查处为扶持了”,汉正街第二工商所所长黄斌峰介绍,工商人员逐户上门指导,要求标注真实信息,并举办品牌讲座,协助商户注册商标。只是,对于整个产业的链条延伸和提档升级而言,这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