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珠三角的企业家,用谷歌地图向我展示自己的势力——“你看到了吗,这几块地都是我的,当地政府希望我把工厂迁过去带动当地发展。”
“那你怎么规划的?”我问道。
“说实话,我也没想好怎么搞,干脆当地产投资吧。”
听到对方的这个回答,我的心一下子纠结到嗓子眼。
产业转移在中国市场已经持续数年,大部分二三线城市都把这次转移看成是促进城市升级发展的大机遇。然而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总有诸如此类意想不到或者事与愿违的事情发生。
我在多年区域产业经济调研中发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产业承接地、迁出地都存在或多或少认识误区和行动盲目现象,显然,如果不能避免这些盲目,产业转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产业转移的本来目的不应该仅仅为了创造成本优势,而更应该追求产业链升级。李宁公司就利用转移实现了供应链的升级。他们在把部分加工转移到湖北荆门的同时,还以战略合作的方式把上下游产业一并吸引过去,形成了完整的价值链。
2008年以前,与竞争对手相比,李宁公司的供应链能力相对较弱。
耐克和锐步的平均库存天数为84天和64天,而李宁公司的平均库存周转天数需要161天。这意味着它的竞争对手赚取两笔利润时,李宁才能赚一笔。
2008年,李宁公司抓住产业转移的机会,召集7家核心供应商集体迁移落户湖北荆门,在那里分别组建服装集团和鞋业集团,并建立品牌设计中心、仓库、配送中心等,将供应商、制造商和渠道商与这些物流资源有效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合生产和物流环节的供应链基地。
据说经过此次升级后,李宁公司可以把商品的运转周期降低到70天左右。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其带来的价值将难以估量。
当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像李宁公司那样做,但可以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去考量转移地的产业配套和各种影响企业运作的要素。这样也许能避免因选择不慎而误入泥潭。
李宁公司透露转移意向后,前来抛绣球的地方政府很多,荆门只是其中的一个后来者。为什么李宁只接荆门的绣球呢?因为荆门是在下工夫营造吸引李宁的软实力,创造高附加值的服务。
实际上,地方政府必须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定位,清楚知道能否承接、能承接什么、拿什么来承接。在可以承接的前提下,也要避免盲目引进,要有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承接。特别要注意完善产业链配套、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降低企业的综合运营成本,同时也要提高警惕,防止不良企业借产业转移之名行圈地圈钱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