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演绎真实情感的设计创新——时装设计师:需要什么样的交流平台

发表时间:2010年12月01日    作者:毛立辉

  今年中国的时装界格外热闹:承办亚运会的广州,办起了号称“亚洲最大的时装周”;借世界关注上海世博会之机,大打海派风情的上海时装周提前拉开了帷幕;随后是连续举办了16届的中国国际时装周登场亮相。

  在一个地域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的庞大国度,办几个时装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时装周能否聚合起中国的时尚设计创新力量,能否吸引关注中国市场的境外品牌,能否揭示经济、文化日益昌盛的中华民族时尚文化的走向,能否传播中国的时装流行文化并影响国际消费,能否为中国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活力,能否为中国时装消费市场树立风标?

  以时装为创新元素,借时装周平台,交流设计创新理念,传播时装流行文化,发掘本土设计名师,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拉动时尚消费,中国各地创办的时装周,与国际知名的时装周宗旨大相径庭。但向“中国创造”深度转移中国服装业,此发展阶段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文化交流平台,来提升中国设计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来提升中国时装品牌在跨界融合中的文化艺术创新力,来提升中国乃至国际社会对中国时尚流行文化的关注力,中国的时装周在学习借鉴国际四大时装周优秀成功经验的同时,如何打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时尚平台?需要探讨的话题是多方面的。

  演绎真实情感的设计创新

  发掘民族文化宝藏中的精华,用现代的时尚语言去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国际时尚话语权,是中国服装产业赋予设计师们的历史重任。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时装周舞台沉寂多年的设计名师薄涛,将对中国水墨丹青文化的研究,运用到时装设计创新中,他以中国画精品中的元素为灵感之源与素材之基,把中国五代、元、明、清的大家之作,通过德国的数码、英国的喷绘、意大利的染料,印制在丝、缎、毛料上,通过古典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对撞与糅合,表现出华夏情怀和东方哲思,为中国式的高级订制时装设计创新另辟新径。

  薄涛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时尚探索精神,因在近年中国时装周T台上少见而更显感人。中国国际时装周作为国家时尚权威平台,如能对这种创新精神大力褒奖,我们相信不仅会唤醒更多设计名师们将丰盛的民族精神文化宝藏作为设计创新的主张,更有利唤醒那些还漂浮在享受镁光灯的追随、靠出位噱头炒作、却对时装设计本身少下工夫的新锐们,沉下心来用一种真实的情感去发掘最国际的民族时尚精神,以创新的职业精神承担这份责任。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获奖榜上,虽没有薄涛的身影,但多年坚持在针织与梭织设计语言上不懈创新,创意地将中西建筑肌理与经典纹样、色彩梦幻结合,独创中国针织时装风尚的设计名师邓皓,在版型上的精到与用心,在品质上的孜孜以求,男装设计师王玉涛华丽优雅的新贵族风格的设计,都以可圈可点的诚意之作被中国国际时装周褒奖,这些足以说明,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创新发展的中国时装设计舞台上,迫切需要发自内心的设计文化。

  在北京时装周期间,笔者亲眼目睹世界百强企业日本旭化成集团的8位高管人员,围绕一个将用旭化成面料设计2011秋冬时装的中国设计师,详细倾听设计师的创新构想,介绍旭化成面辅料工艺特性、文化特点和交货流程。这种真诚如果能成为中国纺织服装各行业组织链间、设计师与服装品牌间、品牌经营商与消费者间交流的常态,中国时装业的发展创新,又何愁走不出自各为政的圈子文化来呢?

  独具中国特色才更显国际魅力

  中国的时装设计文化交流平台,不必硬性参照国际“四大”时装周标准来创建,切合产业发展的时代需求,切合急需提升的中国设计力量的实际情况来创新,是中国时装周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办2010中国现代时尚创意设计展和中国时装设计创意邀请赛获奖作品发布会,同样引起了中国时尚设计界和传媒的关注,参加这个设计展和创意赛交流设计思想的设计师,不需要准备几个系列几十套作品,不需要筹备巨额的发布会资金,但静态展示与动态表演的结合,在交流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符合目前国内新锐设计师和高校设计力量参与设计交流需求的。

  围绕一种需要创新的元素,聚合起众多不同的设计师用不同的设计语言、不同的创新手段、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共同演绎同一个时尚理念,中国时装设计界曾在建国60年时,尝试过的这种设计文化交流方式。这种方式是可以借时装周平台聚集起更强大的中国时装创新力量的;推荐优秀设计人才与时装企业在时装周合作,是可以让时装周成为买手、加盟商、消费者了解品牌文化,获取时尚流行理念窗口的……随时代经济文化的变化,根据时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中国时装周如能携手各方力量,创建凝聚中国时尚力量的文化机制,创新中国时尚设计风标的考评机制,创造中国时尚文化的批评引入机制,中国时装周还愁不能提升在行业中的权威性,不能在国际产生时尚影响力吗?

  强化中国精神是设计师的责任

  我国是个服装生产、出口、贸易、消费的大国,时装设计文化的兴旺,是国家服装产业质变的根本,是奠定我国能否引领国际时尚潮流地位的根本。与国际知名的时装周相比,我们的时装周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已使中国成为了国际时尚的中坚力量。伴随中国在全球服装制造业领军地位的奠定,伴随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时尚最注目的焦点,中国时装周要想与米兰、巴黎、伦敦、纽约等国际时装周一样,迅速成为国际时尚流行文化的发源地,成为国际时尚社会关注的聚焦点,还需要我们将中国时装周的发展创新,作为中国时尚建国大业来完成的重要事业。

  中国的时装周如能在政府支持下创建一种文化凝聚机制,聚集起全中国的时尚策划力量、时尚设计力量、时尚产业力量、时尚品牌力量、时尚传媒力量、时尚文化力量、时尚偶像群体,围绕推广以中国时装流行文化为主体的系列时尚文化活动,联手创新中国时装周系列内容,是国家和行业组织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营塑中华文明时尚形象,用中国时尚文化影响世界的重要责任。

  放缓时装周制造名师的节奏,提升国家设计荣誉的专业性,引导设计人才领悟中国设计文化要素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社会价值,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内容和形式创新的辩证态度,是各服装行业组织需要积极推行的内容。如何引导设计力量在与国际同行竞争中找出品牌设计文化上的差距,改变品牌基因中设计个性不鲜明状况,在变重单款设计为品牌着装方式的创新中,加快品牌文化时尚精神的提升,从产品设计向创意设计时代迈进是目前很多品牌急需解决的问题。

  打造中国的时尚话语权,是一项用文化精华塑造民族形象,提升中国在国际时尚舞台上文化地位的国家战略工程。

  褒奖中国时装设计创新精神,褒奖义无反顾为时装设计艺术形式自由而为的职业创新精神,引领中国服装设计军团在设计创新中履行历史赋予的生态责任、道德责任、文化传承责任,中国时装周需从市场角度、专业技术角度、文化贡献角度评定设计师对行业、对市场、对专业、对时尚文化的卓越贡献,这是中国时装周能否树立起对时装设计艺术尊重的权威,中国时装周倡导的流行文化能否对时代产生影响力,中国时装周对设计艺术与商业结合的褒奖能否推动产业的发展,中国时装周能否成为中国时装权威的时尚平台、能否成为国际瞩目的时尚平台的关键。

稿件来源:中国服饰报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作者  
·毛立辉:抓住主流消费群体需求是服企科学决胜市场的关键[2010-10-25] 
·毛立辉:国际奢侈品牌为何频繁收回代理权[2010-09-07] 
·毛立辉:给服装业注入新生机是上市品牌跻身时尚价值资本的标志[2010-08-31] 
·毛立辉:用文化的力量来掌控服装会展经济[2010-07-20] 
·“清退门”后汉派期待重新崛起[2010-06-29] 
·毛立辉:时装品牌的内涵文化远比浮华财富更迷人[2010-06-08] 


相关资讯  
·中服协:2024年三季度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分析[2024-11-19] 
·论道国际融和:全球化语境下的 2023世界服装大会观点采撷[2024-10-28] 
·央视《朝闻天下》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服装生产国及出口国[2024-10-08] 
·中服协:2024年1-7月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简报[2024-09-10] 
·中服协:上半年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分析[2024-08-14] 
·上半年业绩喜忧参半 国内时装品牌龙头逆势起飞[2024-09-06] 
相关出处  
·消费群体品牌意识提升——童装品牌:销售纷增长 份额续扩大[2010-11-30] 
·清醒认识发展现状——中纺协:让纺织业享受科技的惠泽[2010-11-30] 
·中服协:科技进步成服装强国重要途径[2010-11-30] 
·李凯洛:纺服企业应避开产业转移的认识误区与行动盲区[2010-11-29] 
·多区域经济发展带“火”零售业——渠道进入多元化时代[2010-11-30] 
·下一个五年“扩张+升级”——楚修齐:中国百货业进入黄金时代[2010-11-30]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